-
公开(公告)号:CN116659851B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310415118.X
申请日:2023-04-18
Applicant: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IPC: G01M13/02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换挡操纵元件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浮动支撑摩擦片扭转刚度试验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工装、伺服加压模块、摩擦载荷模拟模块、润滑模块、测量模块;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技术方案提出的浮动支撑摩擦片扭转刚度试验系统,实现了浮动支撑摩擦片在润滑状态下的扭转刚度测试,形成浮动支撑摩擦片扭转刚度试验测试能力,有利于准确评价摩擦片齿部扭振冲击载荷分析及整个传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进而有助于实现摩擦片抗疲劳冲击断裂能力设计和传动系统可靠性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6629097B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310408942.2
申请日:2023-04-17
Applicant: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IPC: G06F30/27 , G01N3/56 , G06F18/2411 , G06N3/0464 , G06N3/04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摩擦磨损性能评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惯性负载摩擦元件的综合磨损性能评价方法,包括:获得多组换挡操纵摩擦元件的磨损率、磨损图像和运行测量量,构建出磨损率测算模型;对多组换挡操纵摩擦元件的磨损图像、运行测量量进行磨损类别标记,得到换挡操纵摩擦元件的磨损类别,构建磨损类别识别模型;根据换挡操纵摩擦元件的磨损类别和换挡操纵摩擦元件的磨损率以及换挡操纵摩擦元件的期望磨损类别和换挡操纵摩擦元件的期望磨损率,量化出换挡操纵摩擦元件的综合磨损性能评价值。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供一种惯性负载摩擦元件的综合磨损性能评价方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测算运作过程繁琐,测算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906516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0811366.6
申请日:2023-07-04
Applicant: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IPC: F16H3/44 , F16H57/023 , F16H57/08 , F16H57/02 , F16H57/028 , F16H6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阶比减速复合行星排,包括:壳体、输入构件、输出构件、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第一制动器、第二制动器、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第一行星排和第二行星排同轴布置;输入构件与第一齿圈同轴连接;输出构件与第一行星架同轴连接,第一太阳轮与第二行星架同轴连接;第一制动器的一端与壳体固接,另一端与第二太阳轮连接;第一离合器的一端与第二太阳轮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齿圈连接;第二制动器的一端与壳体固接,另一端与第二齿圈连接;第二离合器的一端与第二齿圈连接,另一端与输出构件连接;本发明能够传递较小的减速比。
-
公开(公告)号:CN116593106A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310403675.X
申请日:2023-04-17
Applicant: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IPC: G01M7/02 , G01M13/02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换挡操纵元件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挡操纵元件冲击疲劳寿命评价试验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激励电机、转速激励控制器、动态激励匹配装置、转速传感器、噪声传感器、控制系统、试验箱;激励电机通过动态激励匹配装置与试验箱刚性连接;激励电机通过转速激励控制器与控制系统连接,控制系统包括采集处理模块、工况控制模块;转速传感器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激励电机输出端和试验箱前端;噪声传感器位于试验箱内。本发明能够实现试验过程中激振频率、扭角振幅的实时调节,提高激振频率、扭角振幅的控制精度,减小试验结果的分散性,实现换挡操纵元件在高强度机械冲击载荷下冲击疲劳寿命快速、精确的评价。
-
公开(公告)号:CN115709755A
公开(公告)日:2023-02-24
申请号:CN202211407865.0
申请日:2022-11-10
Applicant: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履带式车辆的传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单泵‑马达传动的履带式车辆转向及速度控制系统,其包括:液压控制单元和机械传动单元;所述液压控制单元包括:液压传动单元和液压执行单元;所述液压传动单元包括液压泵‑马达、伺服系统和高压阀组;所述机械传动单元中包括转向机构和动力传递机构;本发明可以实现实现履带式车辆的泵‑马达转向功能,在保证液压系统的转向精确灵活的情况下,实现了液压系统的集成化。
-
公开(公告)号:CN116906515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0811365.1
申请日:2023-07-04
Applicant: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IPC: F16H3/44 , F16H57/023 , F16H57/08 , F16H57/028 , F16H61/04 , F16H5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阶比增速复合行星排,包括:壳体、输入构件、输出构件、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第一制动器、第二制动器、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第一行星排和第二行星排同轴布置;输入构件与第一行星架同轴连接;输出构件与第一齿圈同轴连接,第一太阳轮与第二行星架同轴连接;第一制动器的一端与壳体固接,另一端与第二太阳轮连接;第一离合器的一端与第二太阳轮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行星架连接;第二制动器的一端与壳体固接,另一端与第二齿圈连接;第二离合器的一端与第二齿圈连接,另一端与输出构件连接;本发明能够传递较小的增速比。
-
公开(公告)号:CN114295371B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111393880.X
申请日:2021-11-23
Applicant: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IPC: G01M13/0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力机械综合传动装置直驶效率性能综合评估方法,选择N个试验中的前n个试验进行空载工况下的待测样本的中位秩αk的计算;根据待测样本的中位秩αk对前n个试验分别进行加权值wk的计算;对前n个试验分别进行加载工况下的待测样本的中位秩βk的计算;在相同档位和输入转速下,将加权值和中位秩βk相乘;将多个档位及其对应输入转速下的乘积求和得到的PQ为待测样本的传递效率性能评估指标;根据传递效率性能评估指标PQ与设定阈值进行对比,最终得到待测样本的在测试速度数目为n时的传递效率性能评估结果;本发明能够实现基于空载工况和加载工况下的液力机械综合传动装置直驶模式传递效率性能评估归一化指标的构建。
-
公开(公告)号:CN116481797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403551.1
申请日:2023-04-17
Applicant: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换挡操纵元件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挡操纵元件摩擦及扭振耦合工况试验系统及方法。所述试验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工控机、控制模块、扭角测试用齿盘、动态激励匹配装置、内毂激励电机、外毂激励电机、飞轮箱、扭矩仪、试验箱、控制电路、信号采集电路;其中,所述试验箱中含有:内毂和外毂;其中,所述内毂用于安装摩擦片、外毂用于安装对偶片;本发明的换挡操纵元件摩擦及扭振耦合工况试验系统及方法,实现摩擦片扭振的同时,摩擦片和对偶片能够旋转,模拟换挡操纵元件摩擦及扭振耦合的实车工况,对换挡操纵元件性能评价和装甲车辆传动系统匹配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5081127A
公开(公告)日:2022-09-20
申请号:CN202210450703.9
申请日:2022-04-26
Applicant: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IPC: G06F30/17 , G06F30/27 , G06F30/28 , G06N3/08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综合传动装置旋转件搅油损失计算方法,通过总结归纳的方法,将零部件形状多样性和安装空间的复杂性做归一化处理,以少量关键特征参数作为搅油功率损失的影响因素,建立部分仿真模型对搅油功率损失进行计算。通过旋转搅油基本单元表征参数和典型工况结合机器学习,能够实现综合传动装置各类旋转件搅油损失的快速计算,获得影响规律,最终拟合出仅含少量特征参数的数学模型,能够节约大量计算时间,极大提升工程技术的研究进度,可直接用于工程设计过程中进行快速求解。通过搅油损失的准确计算,能够为后续产品结构优化、润滑与散热协同控制奠定基础,进而减少能源浪费,加强装甲履带车辆的长途奔袭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5081127B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210450703.9
申请日:2022-04-26
Applicant: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IPC: G06F30/17 , G06F30/27 , G06F30/28 , G06N3/08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综合传动装置旋转件搅油损失计算方法,通过总结归纳的方法,将零部件形状多样性和安装空间的复杂性做归一化处理,以少量关键特征参数作为搅油功率损失的影响因素,建立部分仿真模型对搅油功率损失进行计算。通过旋转搅油基本单元表征参数和典型工况结合机器学习,能够实现综合传动装置各类旋转件搅油损失的快速计算,获得影响规律,最终拟合出仅含少量特征参数的数学模型,能够节约大量计算时间,极大提升工程技术的研究进度,可直接用于工程设计过程中进行快速求解。通过搅油损失的准确计算,能够为后续产品结构优化、润滑与散热协同控制奠定基础,进而减少能源浪费,加强装甲履带车辆的长途奔袭能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