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包的冷却系统、方法及电动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4512743A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210035182.0

    申请日:2022-01-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包的冷却系统、方法及电动车辆,属于动力电池安全技术领域,包括所述电池模组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通过电池模组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可以实现冷却工质从内部流过时带走大量热量,并且不会带来较大的单体温差,通过冷却模式控制模块分别与动力电池进水口温度传感器、动力电池出水口温度传感器、散热器出水口温度传感器、电池管理系统、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根据不同的条件配合控制,多个模式之间切换,实现大功率冷却功能和低能耗冷却功能,带走电池大功率充放电时产生的大量热量,从而提升动力电池的快充能力,且相比传统空调系统冷却方案更节能。

    动力电池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458069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1435528.7

    申请日:2023-10-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动力电池总成包括电池箱体,电池箱体具有容纳腔;电芯堆叠体设置于容纳腔内,电芯堆叠体包括多个沿厚度方向堆叠设置的电芯单元,电芯单元包括电芯本体和加热膜,加热膜沿电芯本体的周向将电芯本体包覆,以使加热膜形成电芯本体的蓝膜,加热膜内设置有电阻丝,以对电芯本体进行加热;其中,加热膜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配合结构,以使相邻两个加热膜通过配合结构串联。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加热膜沿电芯本体的周向将电芯本体包覆并形成电芯本体的蓝膜,可起到绝缘作用,同时增大加热膜与电芯接触面积,提高加热效率,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加热膜与电芯接触面积有限引起的加热效率低的问题。

    液冷连接装置及具有其的电动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6118574A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211608270.1

    申请日:2022-12-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冷连接装置及具有其的电动车辆,液冷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阀,第一连接阀与车架连接,第一连接阀包括第一顶杆,第一连接阀内设置有冷却流道,部分的第一顶杆位于冷却流道内,第一顶杆具有将冷却流道密封的密封位置,以及将冷却流道打开的打开位置;第二连接阀,第二连接阀与电池包连接,第二连接阀包括第二顶杆,第二顶杆可相对第一连接阀移动地设置,第二顶杆具有移动至冷却流道内且与第一顶杆抵接的工作位置,以及退出至冷却流道外的退出位置;压力检测装置,压力检测装置设置于第一顶杆、第二顶杆中的一个上。采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液冷连接装置不能自动对自身连接状态进行检测的问题。

    冷却装置、电池包及车辆
    1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507953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563219.6

    申请日:2024-05-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却装置、电池包及车辆,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冷却装置包括冷却板,冷却板包括第一板件、第二板件和支撑单元,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连接,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围设出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于容纳冷却液;支撑单元设置在容纳空间内,支撑单元的一端与第一板件连接,支撑单元的另一端与第二板件连接,支撑单元能够发生弹性形变。在本申请的冷却装置使用时,冷却装置与电芯贴合。在电芯发生膨胀时,支撑单元被压缩以吸收电芯的膨胀力,进而避免冷却装置挤压电芯,保证了电芯运行的安全性;在电芯膨胀之后进行收缩时,支撑单元伸长,以支撑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从而确保冷却装置能够与电芯接触,从而保证了电芯运行的安全性。

    一种电池模组保温隔热性能优化方法、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公开(公告)号:CN115935845A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211597422.2

    申请日:2022-12-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保温隔热性能优化方法、电池模组和电池包,属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电池技术领域,包括:构建电池模组的三维实体热流仿真模型;推导总热流量与环境温度温差之间的线性变化关系;确定添加保温层后的电池模组总热流量与环境温度温差的线性变化关系;解析实现热阻均衡的不同路径上的热流量与环境温度温差的线性变化关系,确定各散热路径下所需添加保温隔热层的热阻匹配方案;构建电池模组内部热阻传热网络物理模型,确定模组温差设计指标。本发明基于等效电阻理论与方案实践,类比应用于动力电池组温度场分析,散热路径的分析与等效热阻概念的应用,有效降低保温方案设计对经验的依赖程度,提高了设计的科学性。

    电芯热管理装置、电池模组、电池总成及电动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8336247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542441.8

    申请日:2024-04-30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芯热管理装置、电池模组、电池总成及电动车辆,该装置包括:第一铝片板、第二铝片板和若干个弯曲弹性件;本申请实施例在电芯工作过程中,第一铝片板和电芯贴合,在第一铝片板和第二铝片板之间设置弯曲弹性件,当电芯工作发生膨胀后,膨胀力传递到第一铝片板,弯曲弹性件收到膨胀力后发生弹性形变,达到吸收电芯膨胀力的作用,当电芯发生收缩时,弯曲弹性件对应发生回弹,继续为电芯提供一定的挤压力,另外第一通道流通整车空调系统的供冷却气体介质或加热气体介质,通过第一铝片板传递热量或冷气至电芯,使电芯的温度保持稳定,从而确保电芯的使用性能,保证电芯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