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的方向盘和用于制造方向盘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958322A

    公开(公告)日:2014-07-30

    申请号:CN201280031001.1

    申请日:2012-06-14

    Inventor: C.佩卡里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1/06 B62D1/046 Y10T29/49488 Y10T74/2083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方向盘,带有方向盘基体(14)和罩套(16),该罩套(16)包括在外周缘侧包围方向盘基体(14)的至少一个条带(18,20)。该至少一个条带(18,20)的第一自由端部(22,24)以位置固定的方式容纳在凹槽(28)中,该凹槽(28)构造在方向盘基体(14)中。该至少一个条带(18,20)的第二自由端部(32,34)同样以位置固定的方式容纳在构造在方向盘基体(14)中的凹槽(36)中。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这样的方向盘的方法。

    具有倾斜和伸缩功能的转向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895688A

    公开(公告)日:2014-07-02

    申请号:CN201310343171.X

    申请日:2013-08-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1/181 B62D1/04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倾斜功能和伸缩功能的转向装置,其包括:由驾驶者操纵以调节车辆的行驶方向的转向手柄。感测单元在转向手柄的一个区域中形成并配置为感测物体的接触或对其施加的接触压力。倾斜装置和伸缩装置配置为使转向手柄倾斜或调节转向柱的长度。此外,控制器配置为基于由感测单元感测到的被接触部分的移动方向或接触压力的施加方向,通过操作倾斜装置和伸缩装置来调节转向手柄的倾斜角度和转向柱的长度。

    一种汽车方向盘套和汽车倒车辅助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786770A

    公开(公告)日:2014-05-14

    申请号:CN201210437015.5

    申请日:2012-10-26

    Inventor: 易润平 侍强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W30/10 B62D1/046 B62D1/06 B62D15/0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部设置有陀螺仪的汽车方向盘套以及包括该汽车方向盘套的汽车倒车辅助系统,该汽车方向盘套包括一套接在方向盘上的套体,其特征在于,该汽车方向盘套还包括设置于套体内的陀螺仪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以及获取并处理陀螺仪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数据的处理器,处理器根据陀螺仪传感器数据和加速度传感器数据分析出方向盘转动角度数据,所述套体内还设置用于发送方向盘转动角度数据的无线通信模块以及用于向陀螺仪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处理器和无线通信模块供电的电源模块。通过在方向盘套内设置陀螺仪使得后装倒车辅助系统的汽车也能获取汽车方向盘的转动角度,从而为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操作方法倒车提供了数据支持。

    用于机动车的触觉转向盘、转向盘系统和驾驶员辅助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2785689A

    公开(公告)日:2012-11-21

    申请号:CN201210155315.4

    申请日:2012-05-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1/046 B60Q9/00 Y10T74/2083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盘(1)以及驾驶员辅助系统(3),它们能实现改进地控制车辆的安全功能、行驶功能和/或舒适性功能。在此,转向盘(1)在转向盘轮圈(5)上具有多个接触敏感的和优选压力敏感的传感器(7)。该传感器(7)可以将抓握信息信号例如提供给CAN总线(13),该抓握信息信号说明了关于驾驶员手在转向盘轮圈(5)上的支承面、位置和/或抓握力的信息。驾驶员辅助系统(3)可以将该抓握信息信号用于,使得安全功能、行驶功能和/或舒适性功能、例如自动的紧急制动辅助系统、动力转向装置、避让辅助系统或者车道变换报警器适合地匹配于驾驶员在转向盘轮圈上的当前主要的抓握方式。

    车辆用方向盘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857045B

    公开(公告)日:2012-10-24

    申请号:CN201010157537.0

    申请日:2010-04-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及制造效率的提高的基础上,能够制造具有希望形状的方向盘的车辆用方向盘及其制造方法。该车辆用方向盘及其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形成第一方向盘的工序中,将比偏移部(31)更靠径向外侧的偏移部树脂层的厚度设定为厚于比圆弧部(30)更靠径向外侧的圆弧部树脂层的厚度,在形成第二方向盘(10)的工序中,将比偏移部(31)更靠径向外侧的偏移部树脂层(52)的厚度(D3)设定为薄于比圆弧部(30)更靠径向外侧的圆弧部树脂层(50)的厚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