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985254A
公开(公告)日:2016-10-05
申请号:CN201510086625.9
申请日:2015-02-17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IPC分类号: C07C233/03 , C07C233/18 , C07C231/10 , C07D295/185 , C07D213/40 , C07F9/50 , C07F15/00 , C07C211/14 , B01J31/24
CPC分类号: C07D295/185 , B01J31/189 , B01J31/24 , B01J31/2404 , C07C211/14 , C07C231/10 , C07C233/03 , C07C233/18 , C07C2601/14 , C07D207/06 , C07D213/40 , C07F9/50 , C07F15/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甲酰胺类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以二氧化碳、氢气和胺类化合物为原料,以过渡金属络合物为催化剂,在有机溶剂中或者无溶剂条件下反应,形成甲酰胺类化合物。本发明的方法是二氧化碳化学利用的有效方法,具有反应效率高、选择性好、条件温和、经济环保和操作简便等优点,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5085166A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申请号:CN201410218057.9
申请日:2014-05-22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IPC分类号: C07C29/136 , C07C31/04 , C07C31/20 , C07C33/26 , B01J23/72 , B01J23/80 , B01J23/78 , B01J23/889 , B01J23/83
CPC分类号: Y02P20/5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碳酸酯加氢制备甲醇和二元醇的方法。本发明采用非贵金属Cu为活性组分的负载型催化剂,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对环碳酸酯具有良好的加氢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环碳酸酯选择加氢制备甲醇和二元醇转化率可达100%,甲醇的选择性可达99%,二元醇的选择性在95-99%,催化剂经过滤或离心分离后可以稳定循环使用。本发明反应过程绿色高效,催化剂制备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催化性能稳定,易于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2424682A
公开(公告)日:2012-04-25
申请号:CN201110327471.X
申请日:2011-10-25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IPC分类号: C07D493/10 , C07B53/00
CPC分类号: Y02P20/5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手性芳香螺缩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化合物是具有如下通式的化合物或所述化合物的对映体、消旋体或非对映异构体:该类化合物的制备是在有机溶剂中,使用手性或非手性金属络合物为催化剂,以α,α’-二(2-羟基亚芳基)酮为底物,在氢气氛围下进行催化氢化反应。由于本发明提供的上述芳香螺缩酮类化合物,可通过进一步衍生制备成消旋或手性的螺环骨架配体,用作不对称催化反应的催化剂。因此,本发明为开发一类新型不对称催化反应的催化剂奠定了基础,具有工业应用前景;另外,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很容易制得高光学纯度(ee值>99%)的手性芳香螺缩酮类化合物,具有经济实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1555259A
公开(公告)日:2009-10-14
申请号:CN200910051314.3
申请日:2009-05-15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IPC分类号: C07F9/653 , C07F15/00 , B01J31/24 , C07B35/02 , C07B53/00 , C07C211/48 , C07C211/52 , C07C211/42 , C07C209/70 , C07C217/80 , C07C217/84 , C07C213/08 , C07C209/52 , C07C211/60 , C07C217/78 , C07C15/18 , C07C13/48 , C07C5/03 , C07C43/205 , C07C43/21 , C07C41/20 , C07C25/02 , C07C17/354 , C07C69/612 , C07C69/734 , C07C69/65 , C07C67/303 , C07C49/213 , C07C45/6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螺环骨架膦噁唑啉配体及其合成方法以及其在多种类型亚胺化合物和多种类型非官能团化烯烃的不对称氢化反应中的应用。本发明的合成方法简便直接,从外消旋的螺环二酮出发得到螺环骨架具有不同绝对构型的光学纯的手性配体。本发明的螺环膦噁唑啉配体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化合物,如可作为手性配体应用于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特别是该膦噁唑啉配体的离子型铱络合物在亚胺和烯烃的不对称氢化反应中取得了优秀的反应活性和对映选择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153940B
公开(公告)日:2022-06-21
申请号:CN201811324106.1
申请日:2018-11-08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IPC分类号: C07F15/00 , C07F9/58 , C07F9/60 , B01J31/24 , C07C29/136 , C07C31/04 , C07C31/20 , C07C33/2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PNN三齿配体、钌络合物、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的钌络合物的结构如式I所示,其在将环状碳酸酯转化为甲醇的反应以及将聚酯和聚碳酸酯氢化降解的反应中均表现出较佳的催化活性。此外,发明的PNN三齿配体及其钌络合物稳定性好,并且合成工艺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108912077A
公开(公告)日:2018-11-30
申请号:CN201810942158.9
申请日:2018-08-17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IPC分类号: C07D307/88 , C07D307/9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如式II所示的手性苯酞衍生物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有机溶剂中,在铱络合物的作用下,如式I所示化合物与氢气进行如下所示的氢化还原反应,即可;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无需碱及添加剂的参与,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底物适用范围广,无副产物形成,立体选择性好,产率高,合成效率高,经济环保,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3073590B
公开(公告)日:2016-01-13
申请号:CN201210253896.5
申请日:2012-07-20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IPC分类号: C07F9/6561 , B01J31/22 , C07B53/00 , C07C229/34 , C07C227/32
CPC分类号: Y02P20/5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芳香螺缩酮骨架双膦配体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所述配体具有通式I所示的结构,式中,R1、R2、R3、R4、R5、R6、R7、R8、X和n定义如说明书中所述。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可以制成消旋或手性的芳香螺缩酮骨架双膦配体,该配体可用作不对称催化反应的催化剂,具有经济实用性和工业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8480071A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310097841.8
申请日:2023-02-10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IPC分类号: C07F9/6568 , C07F13/00 , B01J31/24 , C07D241/4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式I所示的手性氨基‑吡啶‑膦三齿配体、其锰络合物,及其用于不对称催化氢化2‑取代喹喔啉类化合物和2‑取代氮杂喹喔啉类化合物的方法,具体地,本发明的方法中使用手性氨基‑吡啶‑膦三齿配体的锰络合物作为催化剂,不对称催化氢化2‑取代喹喔啉类化合物和2‑取代氮杂喹喔啉类化合物。本发明的配体催化活性高、能够高对映选择性地催化2‑取代喹喔啉类化合物和2‑取代氮杂喹喔啉制备手性1,2,3,4‑四氢喹喔啉和1,2,3,4‑四氢氮杂喹喔啉类化合物。#imgabs0#
-
公开(公告)号:CN111320651B
公开(公告)日:2023-01-17
申请号:CN201811543390.1
申请日:2018-12-17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IPC分类号: C07F9/6568 , C07F13/00 , B01J31/24 , C07C29/145 , C07C33/22 , C07C41/26 , C07C43/23 , C07C33/20 , C07C33/24 , C07D295/096 , C07C33/46 , C07C37/00 , C07C39/11 , C07F17/0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手性氨基‑吡啶‑膦三齿配体、锰络合物、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手性氨基‑吡啶‑膦三齿配体如式II所示,该手性氨基‑吡啶‑膦三齿配体的锰络合物可用于高效、高对映选择性地催化氢化酮类化合物制备手性醇类化合物。本发明的手性氨基‑吡啶‑膦三齿配体和锰络合物合成工艺简单,稳定性好,催化活性高,反应条件温和。
-
公开(公告)号:CN108912077B
公开(公告)日:2022-06-21
申请号:CN201810942158.9
申请日:2018-08-17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IPC分类号: C07D307/88 , C07D307/9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如式II所示的手性苯酞衍生物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有机溶剂中,在铱络合物的作用下,如式I所示化合物与氢气进行如下所示的氢化还原反应,即可;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无需碱及添加剂的参与,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底物适用范围广,无副产物形成,立体选择性好,产率高,合成效率高,经济环保,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