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307885A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2210789842.4
申请日:2022-07-06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 ,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气轮机燃烧室火焰筒联焰试验方法,解决了现有燃烧室联焰测试方法投入成本高、研制周期长及失败风险大的问题,属于燃烧室试验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调整主空气温度、压力、流量至目标工况参数,做好主燃料供入准备,使火花塞系统供电和启动燃料系统工作,进行主燃料系统工作火焰筒点火及联焰,进行火焰信号检测及联焰状态判断,根据主副判断标准若联焰成功则得到当前主空气参数条件下的最小油气比,若联焰失败则增大主燃料量重复本步骤直至成功;调整主空气流量参数再次试验形成单条联焰特性曲线,调整空气压力参数再次试验形成联焰特性曲线簇。本发明适用于燃气轮机领域的环管燃烧室及带有联焰管的单管燃烧室的联焰试验。
-
公开(公告)号:CN115307885B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210789842.4
申请日:2022-07-06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 ,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气轮机燃烧室火焰筒联焰试验方法,解决了现有燃烧室联焰测试方法投入成本高、研制周期长及失败风险大的问题,属于燃烧室试验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调整主空气温度、压力、流量至目标工况参数,做好主燃料供入准备,使火花塞系统供电和启动燃料系统工作,进行主燃料系统工作火焰筒点火及联焰,进行火焰信号检测及联焰状态判断,根据主副判断标准若联焰成功则得到当前主空气参数条件下的最小油气比,若联焰失败则增大主燃料量重复本步骤直至成功;调整主空气流量参数再次试验形成单条联焰特性曲线,调整空气压力参数再次试验形成联焰特性曲线簇。本发明适用于燃气轮机领域的环管燃烧室及带有联焰管的单管燃烧室的联焰试验。
-
公开(公告)号:CN114837823B
公开(公告)日:2023-10-03
申请号:CN202210436178.5
申请日:2022-04-25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双燃料控制系统的燃气轮机启动逻辑方法,可保证燃气轮机在燃烧不同燃料时,均可以完成燃气轮机的启动过程的目的。应用本发明的燃气轮机可采用液体燃料或气体燃料实现燃气轮机的启动,在启动过程中可依据燃料与空气的当量比实时调节供应燃料量;采用液体燃料在启动时,依据燃烧室压力变化情况向喷嘴雾化空气路供入辅助雾化空气,改善点火性能、雾化效果及燃烧效率;基于燃料吹扫系统,依据机组燃烧燃料的状态,利用燃烧室环腔引气对另一种燃料路进行吹扫,防止燃料路高温积碳;采用不同燃料机组启动失败后,本发明均有相应的处置逻辑,防止产生次生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4837823A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申请号:CN202210436178.5
申请日:2022-04-25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双燃料控制系统的燃气轮机启动逻辑方法,可保证燃气轮机在燃烧不同燃料时,均可以完成燃气轮机的启动过程的目的。应用本发明的燃气轮机可采用液体燃料或气体燃料实现燃气轮机的启动,在启动过程中可依据燃料与空气的当量比实时调节供应燃料量;采用液体燃料在启动时,依据燃烧室压力变化情况向喷嘴雾化空气路供入辅助雾化空气,改善点火性能、雾化效果及燃烧效率;基于燃料吹扫系统,依据机组燃烧燃料的状态,利用燃烧室环腔引气对另一种燃料路进行吹扫,防止燃料路高温积碳;采用不同燃料机组启动失败后,本发明均有相应的处置逻辑,防止产生次生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8797844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1072090.5
申请日:2024-08-06
IPC: G06F30/17 , G06F30/20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镰形前刀头立铣刀的镰形刃线确定方法,涉及铣刀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切削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构建数学模型预测刀具温度分布,并据此调整镰形刃线的设计,基于镰形切削刃与前刀面获得了规律变化的前角特征,在铣刀半径最大处,形成沿镰形刃变化的正前角,减小切屑被切下时的弹性变形和切屑流出时与前面的摩擦阻力;在铣刀端面半径中段,形成沿镰形刃规律变化的负前角,改善刃部的受力状况和散热条件,提高切削刃强度和耐冲击能力,此外,通过引入了摩擦指标、切削力指标、刀具磨损量和振动指标进行性能评估,实现了对刀具设计的全面优化,显著提高镰形前刀头立铣刀的切削效率和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8194526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246361.8
申请日:2024-03-05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11/06 , G06F111/10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气轮机进气系统气动性能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属于燃气轮机技术领域。解决优化方法在提升的过程中可能会对进气系统的其它性能做出牺牲,不能全面提高进气系统气动性能的问题。包括:建立燃气轮机进气系统数值模拟仿真模型;定义气动性能的评价指标;确定作为影响因子的结构参数;构建总压畸变度和速度不均匀度的响应曲面预测模型;开展误差分析,剔除影响因子中的不显著项;保留的显著项拟合得到响应曲面预测模型;通过优化响因器得到结构参数的最优取值以及性能指标的预测值;对最优结构参数取值进行数值模拟验证。本发明以进气系统气动性能最优为优化目标,以优化目标实际尺寸范围为约束,对进气系统的结构参数展开了多目标优化。
-
公开(公告)号:CN117621939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370380.3
申请日:2023-10-20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B60L58/30 , B60L50/70 , H01M8/04746 , H01M8/047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混合动力的热电协同控制方法、系统及发电设备,涉及混合动力发电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通过生物质气存储供给子系统的燃料供应量调节电池发电子系统的电堆单元的输出功率,通过电堆单元的空气流量,调节电堆单元的空气温度,通过余热回收子系统的输入气体流量,调节余热回收子系统的工作温度;当空气温度处于预设空气温度范围且工作温度处于预设工作温度范围时,实现对混合动力系统的热电协同控制。本发明对各个子系统协调控制,以实现通过调节空气流量和燃料流量,来调节工作温度,实现热能的梯级利用,提高混合动力系统的发电效率的同时保证燃料电池与燃气轮机的混合推进与发电机的协调供电。
-
公开(公告)号:CN117605025A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311022090.X
申请日:2023-08-14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 江苏巨威机械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组式电控供油泵的柴油打桩机,其活塞上安装有供油泵组件和电控单元,供油泵组件至少包括有二个供油泵单元,各供油泵单元相互并接后通向喷油嘴组件,每一供油泵单元均包括有泵体,在泵体的柱塞腔中滑动设置有柱塞;在泵体上还设置有高压油路和低压油路,设置于泵体上的阀芯位于高压油路和低压油路相交处,该阀芯通过阀杆与电磁铁相连接;活塞的对应位置设置有位置传感器一和位置传感器二,所述位置传感器一、位置传感器二和电磁铁与所述电控单元相电连接。该柴油打桩机,不仅能够灵活控制喷油脉宽和调整喷油正时,使得高压柴油在最优时刻喷入气缸,而且可以通过增加或者减少油泵组中油泵实际工作数量来调整最大供油量。
-
公开(公告)号:CN117574750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11370343.2
申请日:2023-10-20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6F30/27 , G06N3/126 , G06F113/04 , G06F111/06 , G06F111/0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SOFC‑MGT耦合系统多目标优化方法及系统,涉及混合供电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根据目标工况,设置SOFC‑MGT耦合系统模型的初始参考量和多目标优化算法的算法参数,并根据多目标优化算法和初始参考量,得到初始变量种群,获取满足条件的初始变量种群的最优解,根据迭代完成的所有初始变量种群的最优解,得到目标工况的最优解集,再通过帕累托解集,优化目标工况。本发明通过多目标优化算法实现对目标的精准优化,提高优化效率与精度,以改善SOFC‑MGT耦合系统的运行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7570593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11524027.6
申请日:2023-11-16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包括并联式混合驱动氨基一体化热泵机组,本发明提出了由氨燃料发动机和电动机作为双动力源的混合动力驱动的热泵机组。动力源部分采用并联式混合动力结构,发动机与电机与离合器相连,通过动力并联与电机电控联合驱动,实现了混合动力热泵的稳定高效运行;针对混合动力驱动的热泵机组,提出氨基一体化设计。依据所提出并联式混合动力构型的的动力源,结合热泵运行工质需求,发动机采用零碳氨燃料发动机,并以氨为工质进行热力循环,划分为热泵循环模块、零碳混合驱动模块、余热循环模块;针对热泵机组供热和供冷功能需求以及混合动力驱动系统,设计了多模式、多场景、多源能量耦合管理策略,提升能量利用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