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124784A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2310995150.X
申请日:2023-08-09
Applicant: 重庆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市地图编制中心) , 重庆交通大学
IPC: B60F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两栖排水管线勘测机器人,包括机身,还包括移动组件;移动组件包括滚筒和推进器,滚筒转动安装在机身上,推进器安装在机身上;滚筒包括第一端座、第二端座、滚动体和连接构件,第一端座与机身固定连接,第二端座与机身固定连接,滚筒体通过连接构件与第一端座和第二端座连接,通过机身对排水管线进行勘测,在无水和少水的情况下,通过连接构件驱动滚动体转动,使滚动体能够驱动机身进行移动,在有水的情况下,滚动体提供的推力有限,因此通过推进器辅助驱动机身进行移动,从而实现使两栖排水管线勘测机器人能够在水陆两种环境下进行作业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7141607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0963352.6
申请日:2023-08-02
Applicant: 重庆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市地图编制中心) , 重庆交通大学
IPC: B62D57/0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负重比足式真空吸附爬壁机器人,包括机身、腿部构件和爪部构件,机身结构分为三层,机身上层负责安装机器人控制系统及元器件、机身中层包含实现机器人转向的转向机构、机身下层包括实现机器人前后移动的移动机构,腿部构件实现机器人足端运动的腿部构件,爪部构件实现机器人在墙面上吸附的吸附结构,通过机身、腿部构件、吸附结构、机身上的移动机构和转向机构的相互配合,使得机器人在进行使用时能够在需要进行攀爬的表面上进行行走,并且采用步进电机结合丝杠的移动结构、单裙边结合多唇边式的密封圈结构及添加钉刺的摩擦片的抓捕结构实现了足式爬壁机器人的高负重比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671155B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311733783.X
申请日:2023-12-15
Applicant: 重庆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市地图编制中心) , 重庆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勘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管道机器人的弱光环境下排水管线稀疏构图方法,包括采用排水管线勘测机器人进入排水管线中采集视频流;对视频流中的图像逐帧采用图像去雾方法进行预处理,得到增强图像;对增强图像采用帧处理线程进行处理,进行单张图片构图,得到图像参数;将图像参数输入到跟踪线程中,计算图片特征点的匹配情况,获得单应矩阵和本质矩阵,并根据图片特征点在图片中的位置,复原空间位置;将复原空间位置后的图片特征点插入到局部建图线程,并采用闭环检测降低视觉SLAM产生的偏移误差,完成管道图构建,解决了现有的排水管线稀疏构图无法满足排水管线的勘测需求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671155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733783.X
申请日:2023-12-15
Applicant: 重庆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市地图编制中心) , 重庆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勘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管道机器人的弱光环境下排水管线稀疏构图方法,包括采用排水管线勘测机器人进入排水管线中采集视频流;对视频流中的图像逐帧采用图像去雾方法进行预处理,得到增强图像;对增强图像采用帧处理线程进行处理,进行单张图片构图,得到图像参数;将图像参数输入到跟踪线程中,计算图片特征点的匹配情况,获得单应矩阵和本质矩阵,并根据图片特征点在图片中的位置,复原空间位置;将复原空间位置后的图片特征点插入到局部建图线程,并采用闭环检测降低视觉SLAM产生的偏移误差,完成管道图构建,解决了现有的排水管线稀疏构图无法满足排水管线的勘测需求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932996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311511591.4
申请日:2023-11-14
Applicant: 重庆交通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17/16 , G06F119/02 , G06F119/04 , G06F119/1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服役环境的寿命预测模型的车辆老化预测方法及系统,其应用于酸雨或低温服役环境下,该方法在服役环境下对CFRP层合板试件进行落锤冲击老化试验得到老化试验数据,利用有限元建模技术构建CFRP层合板模型以及将不同加速老化时间的力学性能参数赋予到所述CFRP层合板模型的材料属性中,再进行落锤冲击试验得到不同加速老化时间下的吸能量;然后,引入整车碰撞系数θi再构建整车老化寿命预测模型,最后,基于所述整车老化寿命预测模型对真实服役环境下车辆进行老化预测。本发明技术方案融合了多类力学性能参数,并引入了整车碰撞系数θi用以构建整车老化寿命预测模型,提高了车辆老化评估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297806A
公开(公告)日:2022-04-08
申请号:CN202210006311.3
申请日:2022-01-05
Applicant: 重庆交通大学 , 重庆长江轴承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17 , G06F30/20 , F16C33/30 , F16C41/00 , G06F119/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轴承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动箱轴承最优配合参数设计方法;利用Romax软件中建立轴系、轴承的分布模型,输入多组转速数据和扭矩数据作为变化工况参数;通过分布模型、固定工作参数和变化工况参数进行分析测试,获得后轴承的多组寿命参数,优化分动箱轴系的受力分配;利用Romax软件分析析轴承内部滚子与滚道接触应力结果,选择轴承材料;获得前轴承和后轴承的轴承数据,根据轴承数据计算轴承内圈与分动箱轴承的最优配合量,优化分动箱轴系受力分配,避免了传统方法利用经验来确定轴承配合量所带来的问题,使轴承配合参数设计更加合理。
-
公开(公告)号:CN112249185A
公开(公告)日:2021-01-22
申请号:CN202011089864.7
申请日:2020-10-13
Applicant: 重庆交通大学
IPC: B62D57/0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足式爬壁机器人曲面吸附的主动式爪部结构,所述电磁铁通电,所述电磁铁推杆向下动作,通过所述传动机构推动所述第二指节翘起,所述第一指节由于限位面的作用随所述第二指节的外端一同被翘起,使得爪部张开,所述所述电磁铁断电,所述电磁铁推杆的向下推力消失,此时所述传动机构被所述电磁铁推杆带动向上复位至初始位置,由于此时所述密封圈处于扩张状态,对所述第一指节、所述第二指节外端施加向下的压力,将所述第一指节、所述第二指节推向吸附面,所述第一指节、所述第二指节接触吸附面后,吸附面对所述第一指节、所述第二指节的支持力与所述密封圈的张紧合力相平衡,从而对曲面进行吸附。
-
公开(公告)号:CN109875346A
公开(公告)日:2019-06-14
申请号:CN201910287482.6
申请日:2019-04-11
Applicant: 重庆交通大学
IPC: A47G19/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发电智能保温杯,所述杯身与所述杯座转动连接,所述杯身具有第一空腔和用于盛放水的第二空腔,所述固定件与所述杯座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空腔的内部,所述转动件与所述杯身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杯身的内侧壁,且位于所述第一空腔的内部,所述永磁体与所述转动件固定连接,所述主板置于所述第一空腔的内部,所述锂电池组置于所述第一空腔的内部,且所述锂电池组与所述主板电性连接,所述发热组件与所述杯身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空腔的内部,且所述发热组件与所述锂电池组电性连接,达到探险者寻找到水源后,保温杯可对生水进行加热,避免探险者饮用后,出现身体不适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3954450A
公开(公告)日:2014-07-30
申请号:CN201410211162.X
申请日:2014-05-19
Applicant: 重庆交通大学
IPC: G01M13/0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滚动轴承寿命退化性能评估指标构建方法,先将每次采集到的轴承退化过程全寿命振动数据进行时域、频域和时频域特征提取,从而全面的提取轴承的退化趋势特征。再通过主成分分析算法将这些原始特征进行加权融合,实现特征约简,约简后的特征指标具有最大化的表征滚动轴承的状态信息,又有效的消除了原始多维特征信息间冗余的特点,从而有效地构建了基于特征空间加权融合的滚动轴承寿命退化性能评估指标,克服了传统的评估指标对于早期故障不敏感,普适性不强的缺点,能够较好的表征轴承的退化趋势。
-
公开(公告)号:CN110059408B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1910314760.2
申请日:2019-04-18
Applicant: 重庆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谐波减速器中柔性薄壁轴承疲劳寿命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获取轴承结构参数、材料、属性和工况;S2:进行受力分析,建立等效外部载荷模型;S3:建立柔性薄壁轴承径向变形模型;建立弹性压缩量模型;S4:建立力平衡方程和变形协调方程,将N′个不同滚珠处接触点的变形协调方程与力平衡方程联立,算得N′个不同接触载荷Pi;S5:建立额定动载荷模型和当量动载荷模型;S6:建立柔性薄壁轴承疲劳寿命模型。本发明可根据柔性薄壁轴承内套圈装配工况的实际变形建立更贴合实际的载荷分布模型,能够更准确地计算柔性薄壁轴承的疲劳寿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