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392968A
公开(公告)日:2021-02-23
申请号:CN202011245685.8
申请日:2020-11-10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铁隧道内的通风及排烟技术领域,为一种高密闭平开板式电动风阀及组合系统,包括转动阀板、阀框及推杆式电机,所述转动阀板与所述阀框的一端通过转轴铰接,所述推杆式电机包括套筒及可滑动套设于所述套筒内的伸缩杆,所述推杆式电机的套筒与所述阀框的另一端铰接,所述推杆式电机的伸缩杆与所述转动阀板的另一端铰接。由于使用了整体式阀板,且在阀板周边设置了防火密封胶条,避免了现有设计中使用的多叶型叶片缝隙大、漏风严重的弊端,提高了风阀的密封性能。该高密闭平开板式电动风阀及组合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易于实施等显著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2373498A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申请号:CN202011209509.9
申请日:2020-11-03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B61D27/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地铁车站轨顶风道排风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45°嵌装式可调地铁轨顶排风阀装置及排风系统,包括固定在轨顶风道内壁上排热风口四周的风阀框及由多个固定侧翼板围合而成的排热风通道支撑部,排热风通道支撑部一端与风阀框固定连接,另一端水平朝向悬空并设有多个上下间隔布置的调节孔,排热风通道支撑部内可滑动套设有弧形风阀板,弧形风阀板一端与风阀框的一端通过转轴连接,弧形风阀板的另一端通过定位销与调节孔连接。该装置简单、安装方便且易于实施;通过在每个轨顶排热风口处安装可调地铁轨顶排风阀装置,可实现轨顶排热系统的均匀排风。减小轨顶风道干管通风阻力,降低运行能耗。解决了纵向长距离、多风口的均匀排风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594219A
公开(公告)日:2020-08-28
申请号:CN202010567977.7
申请日:2020-06-19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地下停靠站及其修建方法,地下停靠站修建于地表公路的下方,包括隧道、竖井以及横通道。隧道包括隧道管片、隧道公路和站台,隧道管片围设形成隧道空间,隧道公路位于隧道空间内。站台位于隧道空间内并与隧道公路的一侧邻接。竖井包括围墙和通行梯,围墙围设形成竖井空间,能够通向地表公路。横通道包括衬砌墙和环框梁,隧道管片邻接站台处形成有横通洞口,环框梁支撑在横通洞口处,衬砌墙与环框梁共同围设形成横通空间,横通空间连通隧道空间和竖井空间。本申请提供的地下停靠站,通过将站台设置在隧道内,从而在修建地下停靠站时,可以不采用明挖法,不会占用地表公路的空间,无需进行交通疏解,不影响地表公路的正常运营。
-
公开(公告)号:CN111255502A
公开(公告)日:2020-06-09
申请号:CN202010186024.6
申请日:2020-03-17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地铁列车站台及其排烟方法,本申请实施例通过遂道风机对站台公共区进行排烟,不需要增设专门用于排烟的排烟风机。由于排烟风道位于遂道的轨行区的顶部,且择性地连通站台公共区和第一风室的内腔,当站台公共区发生火灾,站台公共区、排烟风道的内腔以及第一风室的内腔连通,第一风室的内腔与轨行区截止,站台公共区的烟气经第排烟风道和第一风室被第一风机抽走,以实现排烟。站台公共区的烟气不需要经过屏蔽门,故屏蔽门不需要开启,避免了疏散人员掉落轨行区的风险。排烟风道位于轨行区的顶部,不需要占用站台公共区的空间,不会由于排烟风道的布置而增加站台层的层高,不会增加土建规模和管线综合的布置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0594184A
公开(公告)日:2019-12-20
申请号:CN201910970992.3
申请日:2019-10-14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隧道吊装风机的安全监测装置及方法,所述装置包括用于测量隧道吊装风机位移变化的涡流传感器和用于固定涡流传感器的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安装于所述隧道吊装风机上方的隧道顶部预埋铁上,所述涡流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安装支架底部,其中,所述涡流传感器为两个,本别位于隧道吊装风机两侧上方。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解决以往监测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隧道吊装风机的安全监测方法及装置,以隧道顶部预埋铁为基础,通过可变支架的调节适应不同风机的安装结构,依靠非接触式的感应探测,具备大范围、高精度、安全可靠、动态测量、静态测量等多种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0568794A
公开(公告)日:2019-12-13
申请号:CN201910901422.9
申请日:2019-09-23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5B19/04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交通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隧道云监测系统及方法,包括隧道监测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及云终端,隧道监测模块实时采集隧道内的综合信息,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综合信息并进行处理得到数字化信息,并将所述数字化信息传递至服务器,云终端将所述数字化信息分类存储并显示。该方案易于安装和实施,实现了隧道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及云端化,使得数据交互更为快捷、吞吐量更大,用户使用方便及放心,还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和隧道大数据积累、分析,可通过不断的扩大隧道物联网云端的数据即加入物联的隧道,升级大数据库,提取隧道常见问题,智能识别故障,推送运维消息。
-
公开(公告)号:CN108590729A
公开(公告)日:2018-09-28
申请号:CN201810201982.9
申请日:2018-03-12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E21F1/00 , E21F17/1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密闭型排烟口装置,包括预埋框架(1)和耐火防爆板(4),所述预埋框架上(1)上设有底座(2),所述底座(2)上固定有相互平行的滑道支架(5)和平移电机支架(7),所述平移电机支架(7)上设有平移齿条(9)和平移电机(8),所述耐火防爆板(4)与所述平移齿条(9)相连,所述平移电机(8)上的齿轮与所述平移齿条(9)啮合,所述滑道支架(5)上设有曲线滑道(6),所述曲线滑道(6)内设有凹槽,所述耐火防爆板(4)上设有第一滚轮,所述第一滚轮吊装在所述凹槽中。本发明高密闭型排烟口装置,一块耐火防爆板,不存在叶片缝隙,防止漏风,耐火防爆板在平移电磁条和曲线滑道的引导实现高效率排烟。
-
公开(公告)号:CN108590478A
公开(公告)日:2018-09-28
申请号:CN201810180367.4
申请日:2018-03-05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E06B9/00 , E06B7/22 , E05F15/665 , E05F15/7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偏心轮挤压式自动升降防淹挡板系统,包括电机(1)、滑道(3)、绳链、防淹挡板(4)和卷筒组件(2),还包括控制中心和水位检测装置,所述控制中心与所述电机(1)和水位检测装置连接,所述防淹挡板(4)上设有斜槽偏心轮组件,所述斜槽偏心轮组件包括对称嵌入在所述防淹挡板(4)顶端和底端的斜槽偏心轮(6),以及连接两个所述斜槽偏心轮(6)的转轴,所述转轴穿过所述斜槽偏心轮(6)竖向固定在所述防淹挡板(4)上,所述转轴与所述斜槽偏心轮(6)螺纹连接。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建筑防水方法。本发明偏心轮挤压式自动升降防淹挡板系统,通过控制中心实现自动化防水,通过旋转斜槽偏心轮实现水平和竖直方向密封。
-
公开(公告)号:CN108571771A
公开(公告)日:2018-09-25
申请号:CN201810344651.0
申请日:2018-04-17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结合风机盘管的贴附射流送风装置,包括风机盘管、风管、静压箱,送风装置布置在建筑物室内的上部;可调条缝型送风口包括平动调节装置和转动调节装置,平动调节装置安装于静压箱的壳体上、并可沿壳体表面平移滑动;转动调节装置连接于平动调节装置的一端,并绕连接端可旋转;平动调节装置的平动和/或转动调节装置的转动可共同控制可调条缝型送风口的风速大小及方向,以实现贴附射流送风。该送风装置将风机盘管和贴附射流的优点相结合,有效改善送风效果,并通过送风口结构的创新设计,自身内部的配合即可实现风速和方向的灵活调节,可满足不同贴壁方式的要求,应用场景广泛、自适应能力强、经济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07218654A
公开(公告)日:2017-09-29
申请号:CN201710414557.3
申请日:2017-06-05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F1/00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室内实际需要的通风量F1和回风量F2;在送风道上选取阻力特性系数恒定的管段D1,将F1换算成D1所对应的静压差值T1;获取送风道上的压差传感器的数据,并与T1比较,以指导送风道的实际送风量;在回排风道上选取阻力特性系数恒定的管段D2,将F2换算成D2所对应的静压差值T2;获取回排风道上的压差传感器的数据,并与T2比较,以指导回排风道的实际回排风量。该系统对应设置。本发明选取现场管段阻力特性系数不会发生改变的管段,再形成该系统风量在该管段的静压差公式,做为后面前反馈调节方式的计算依据,能快速接近目标值完成调节,避免了漫长的反复比较、反馈等操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