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487316A
公开(公告)日:2018-09-04
申请号:CN201810469801.0
申请日:2018-05-16
申请人: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E02D29/045 , E04B1/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围护结构减少地下结构隆沉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地下结构、围护结构、托底梁、压顶梁、钢筋接驳器、微膨胀混凝土;地下结构包括底板、顶板和侧壁;围护结构位于侧壁的外侧、从上到下竖直设置;围护结构中预埋有钢筋接驳器,托底梁和压顶梁内的钢筋通过钢筋接驳器与围护结构连为一体;托底梁顶部与地下结构的底板之间设有预定下间隙,压顶梁底部与地下结构的顶板之间设有预定上间隙;预定下间隙和预定上间隙中填充有微膨胀混凝土。本发明很好地利用了围护结构的竖向承载能力,减少了地下结构的隆起与沉降。
-
公开(公告)号:CN107237331A
公开(公告)日:2017-10-10
申请号:CN201710449153.8
申请日:2017-06-14
申请人: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水压力支护的基坑修建方法,包括:S1在基坑周边施工围护结构,并确定基坑场地处的地下水位;S2根据地下水位的埋深,对基坑内水位进行调整,使得基坑内水位高于基坑外水位,以此形成基坑内外水位差;S3利用水位差使基坑围护结构内侧的水土压力高于外侧水土压力,以此作为支护,实现围护结构的受力平衡;S4按计算确定的内外水位差进行基坑开挖,并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通过逐步降水或往基坑内灌水保持内外水位差,直至开挖至坑底,完成基坑修建。本发明的方法通过合理利用水压力实现基坑内外水压差来保证基坑结构受力平衡,实现基坑完全无支撑施工,解决目前利用锚索等支护方案带来的占用坑内空间、支护效果不好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6437781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610938558.3
申请日:2016-10-25
申请人: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E21D11/18
CPC分类号: E21D11/183
摘要: 本发明涉及隧道修建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上软下硬地层隧道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管幕结构和支撑结构;管幕结构包括多根钢管,多根钢管形成覆盖在隧道上方的拱形结构;相邻钢管之间的两块钢板沿隧道的径向平行间隔布置,两块钢板之间的空间通过开设于钢管侧壁的安装槽与钢管内部空间连通,钢板与钢管形成拱形的连通空腔;连通空腔内浇筑有混凝土;支撑结构的上端支承于最下端的两根钢管。本发明通过拱形的管幕结构增强了软弱土层的强度,避免了在软弱土层施工隧道容易出现垮塌的问题发生,通过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结构增强了施工灵活性,减小了对地表的影响,施工安全性高,提高了施工效率,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9356597B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1811377908.9
申请日:2018-11-19
申请人: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设置于有底部廊道的盾构隧道内的轨道变形控制结构,属于盾构隧道相关技术领域,其通过在盾构隧道底部沿纵向设置具有矩形截面的中间箱涵,并对应其设置支撑平台、弧形板、隔离板和滑动垫层,使得中间箱涵可在地震发生时带动现浇路面板、行车道板、轨道板等机构不完全随着隧道结构横向摆动,实现轨道的大半径曲线变形,满足地震发生时盾构隧道内列车的正常运行。本发明的轨道变形控制结构,其结构简单,设置成本较低,能有效保证有底部廊道的盾构隧道中轨道结构在地震作用时的正常运行,提升盾构隧道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地震发生时轨道结构和隧道结构可能出(56)对比文件JP 2018109279 A,2018.07.12JP H01304294 A,1989.12.07KR 20140099711 A,2014.08.13
-
公开(公告)号:CN110409496A
公开(公告)日:2019-11-05
申请号:CN201910705683.3
申请日:2019-08-01
申请人: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E02D29/045 , E21D9/1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间箱涵结构尺寸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先通过盾构法综合管廊直径、功能区范围及行车空间布置确定路面板上部空间最小高度H1;S2、根据行车的建筑限界要求确定行车空间,修正步骤S1的最小高度H1;S3、根据修正后的最小高度H1及路面板的厚度初步拟定中间箱涵顶板上表面相对隧道内壁顶部的高度H2以及中间箱涵顶板宽度L1;S4、根据中间箱涵顶板宽度L1及中间箱涵结构在综合管廊中的位置确定两侧墙高度H3及两侧墙净距L2;S5、根据综合管廊排风腔的空间要求确定侧墙牛腿上表面相对于侧墙底部的高度H4;S6、顶板、侧墙及底板厚度均通过结构受力安全性确定。
-
公开(公告)号:CN109371765B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1811377909.3
申请日:2018-11-19
申请人: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穿越大型活动断层的高速铁路隧道内的轨道变形控制结构,属于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其通过优选设置穿越大型活动断层的高速铁路隧道内的仰拱填充层高度,并在轨道板与仰拱填充层之间对应设置支墩、支座和纵梁,组成轨道变形控制结构,使得纵梁、轨道板及钢轨可在地震作用时不完全随着仰拱填充层横向摆动,实现了穿越大型活动断层的高速铁路隧道内轨道结构在地震作用时的安全运行。本发明的轨道变形控制结构,其结构简单,设置成本较低,能有效保证高速铁路隧道内的轨道结构在穿越大型活动断层区段时的正常运行,减少轨道结构在地震作用时的变形,确保了高速铁路隧道运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极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9681231B
公开(公告)日:2024-01-19
申请号:CN201910070053.3
申请日:2019-01-24
申请人: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活动断层区段矿山法隧道位移自适应结构,在隧道纵向跨越活动断层的区段设置防错断区,包括喷射混凝土(1)和二次衬砌(2),所述防错断区还包括设于所述喷射混凝土(1)和所述二次衬砌(2)之间的填充层,所述填充层为半包裹结构,包括设于隧道底部的底部填充段和设于隧道侧边的侧部填充段;所述侧部填充段内设有多孔橡胶(12),所述底部填充段内间隔设有若干个支墩(11),且相邻所述支墩(11)之间设有多孔橡胶(12),所述多孔橡胶(12)为经过预压缩处理后的结构。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活动断层区段矿山法隧道位移自适应结构的安装
-
公开(公告)号:CN110409496B
公开(公告)日:2021-07-13
申请号:CN201910705683.3
申请日:2019-08-01
申请人: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E02D29/045 , E21D9/1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间箱涵结构尺寸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先通过盾构法综合管廊直径、功能区范围及行车空间布置确定路面板上部空间最小高度H1;S2、根据行车的建筑限界要求确定行车空间,修正步骤S1的最小高度H1;S3、根据修正后的最小高度H1及路面板的厚度初步拟定中间箱涵顶板上表面相对隧道内壁顶部的高度H2以及中间箱涵顶板宽度L1;S4、根据中间箱涵顶板宽度L1及中间箱涵结构在综合管廊中的位置确定两侧墙高度H3及两侧墙净距L2;S5、根据综合管廊排风腔的空间要求确定侧墙牛腿上表面相对于侧墙底部的高度H4;S6、顶板、侧墙及底板厚度均通过结构受力安全性确定。
-
公开(公告)号:CN109371765A
公开(公告)日:2019-02-22
申请号:CN201811377909.3
申请日:2018-11-19
申请人: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穿越大型活动断层的高速铁路隧道内的轨道变形控制结构,属于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其通过优选设置穿越大型活动断层的高速铁路隧道内的仰拱填充层高度,并在轨道板与仰拱填充层之间对应设置支墩、支座和纵梁,组成轨道变形控制结构,使得纵梁、轨道板及钢轨可在地震作用时不完全随着仰拱填充层横向摆动,实现了穿越大型活动断层的高速铁路隧道内轨道结构在地震作用时的安全运行。本发明的轨道变形控制结构,其结构简单,设置成本较低,能有效保证高速铁路隧道内的轨道结构在穿越大型活动断层区段时的正常运行,减少轨道结构在地震作用时的变形,确保了高速铁路隧道运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极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209307784U
公开(公告)日:2019-08-27
申请号:CN201821904001.9
申请日:2018-11-19
申请人: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E01B1/0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震大变形区段高速铁路隧道内的轨道变形控制结构,属于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其通过优选设置地震大变形区段高速铁路隧道内的仰拱填充层高度,在轨道板和仰拱填充层之间对应设置隔离层和纵梁,以隔离层降低纵梁与仰拱填充层之间的摩擦系数,使得纵梁、轨道板及钢轨可在地震发生时不完全随着仰拱填充层横向摆动,实现轨道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运行。本实用新型的轨道变形控制结构,其结构简单,设置成本较低,能有效保证轨道结构在地震大变形区段的正常运行,减少轨道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变形,确保了高速铁路隧道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了地震发生时轨道结构和隧道结构可能出现的损坏,具有极好的推广应用价值。(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