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512743B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210035182.0
申请日:2022-01-13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10/6568 , H01M10/625 , H01M10/613 , H01M10/617 , H01M10/63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包的冷却系统、方法及电动车辆,属于动力电池安全技术领域,包括所述电池模组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通过电池模组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上液冷板和下液冷板可以实现冷却工质从内部流过时带走大量热量,并且不会带来较大的单体温差,通过冷却模式控制模块分别与动力电池进水口温度传感器、动力电池出水口温度传感器、散热器出水口温度传感器、电池管理系统、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根据不同的条件配合控制,多个模式之间切换,实现大功率冷却功能和低能耗冷却功能,带走电池大功率充放电时产生的大量热量,从而提升动力电池的快充能力,且相比传统空调系统冷却方案更节能。
-
公开(公告)号:CN117996280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311778273.4
申请日:2023-12-21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10/615 , H01M10/613 , H01M10/617 , H01M10/625 , H01M10/635 , H01M10/633 , H01M10/647 , H01M10/655 , H01M10/6554 , H01M10/6555 , H01M10/6556 , H01M10/6568 , H01M10/6571 , H01M10/66 , B60L50/64 , B60L50/60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电池热管理系统及车辆,电池包括电芯组、换热组件和导热部,其中,电芯组包括多个电芯,多个电芯沿预定方向堆叠设置,电芯组的至少一个侧面与换热组件贴合,导热部设置于多个电芯之间,且导热部能够满布电芯的与导热部接触的侧面。根据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电池热管理系统及车辆,有效地将电芯的温度均匀化,极大地降低了电芯组内的温差,有效地提高的电芯组的稳定性和电芯组的使用寿命,并且导热部能够有效地提高换热组件与电芯组之间的热交换效率,使得在换热组件的换热作用下,电芯组的整体能够快速地均匀地保持在适宜的工作温度,进而提高电池的续航能力和充放电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915499A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311678090.5
申请日:2023-12-07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5B3/02 , H05B3/20 , H05B1/02 , H01M10/615 , H01M10/6571 , H01M10/625 , H01M10/633 , H01M10/613 , H01M10/6556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加热膜结构、电池装置、电池系统以及电池加热控制方法,通过将加热膜与模组缓冲垫融合为一体,使得加热膜在加热过程中由于模组缓冲垫的弹性,可以避免形变撕裂的风险,并且由于加热膜后续可以与电芯进行粘贴,能够有效避免因为电芯或者冷却板膨胀造成的形变撕裂风险,通过模组缓冲垫的弹性,使得加热膜与电芯之间能够紧密贴合,有效避免出现干烧的风险。另外,模组缓冲垫和加热膜融合为一体,使得加热膜的热量能够全部作用于与加热膜粘贴的电芯上,在低温时电芯温度升高更快,能够有效快速的提升电池系统的低温性能。同时,通过电池加热控制方法能够精确控制电池是否加热,预防热失控的风险,能够有效降低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4927810B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210372879.7
申请日:2022-04-11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50/15 , H01M10/44 , H01M10/613 , H01M10/633 , H01M10/6568 , H01M50/143 , H01M50/30 , H01M50/5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功能电池盖板、盖板厚度确定方法及动力电池系统,多功能电池盖板,包括电池盖板,电池盖板内部设有可供冷却液流动的容纳腔,至少有一个外部接口用于冷却液流入,至少有一个外部接口用于冷却液流出,电池盖板下方有凹槽,凹槽位于电芯防爆阀正上方。动力电池系统,包括电芯、汇流排、电池箱体及与电池箱体相连的电池盖板,电池箱体能够与电池盖板对电芯同时从上下两面进行冷却。本发明电芯顶部与汇流排在同一平面上,可与电池盖板同时接触,实现从电芯顶部冷却;动力电池系统具备抑制电芯热失控功能,盖板内容腔中冷却液能从被破坏位置流入电池内部,将热失控电芯熄灭,终止热失控,保护用户的安全;动力电池系统集成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15483494A
公开(公告)日:2022-12-16
申请号:CN202211183532.4
申请日:2022-09-27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50/244 , H01M50/249 , H01M50/209 ,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55 , H01M10/6557 , H01M10/6556 , H01M10/653 , H01M10/658 , H01M50/289 , H01M10/6568 , B60L50/60 , B60L58/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及具有其的车辆,电池包包括电池箱体、液冷板以及电池模块,多个液冷板将容纳腔分隔成多个腔室,电池模块设置在腔室内,电池箱体边框以及液冷板作为加强梁与液冷板抵接。在本发明中,液冷板设置在相邻的电池模组之间,液冷板与箱体边框通过流道连通,实现与电池模组的换热。上述的电池包,电池箱体边框以及液冷板作为加强梁,在不增加电池包的质量的前提下,通过自身结构设计对电池模组进行稳定性支撑,提升了电池包整体的刚度。液冷板位于相邻的电池模组之间,增加了与电池模组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电池模组热量的快速导出。
-
公开(公告)号:CN114914586A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210597516.3
申请日:2022-05-30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10/615 , H01M10/625 , H01M10/633 , H01M10/656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共享式电池加热系统、系统设计方法、电池包及车辆,共享式电池加热系统包括车身地板、下箱体、电池组、液热板、加热装置和导热结构;以车身地板作为动力电池上盖与下箱体连接,下箱体与车身地板围设形成容纳腔;电池组设置于容纳腔内;液热板作为下箱体的底板,通过热管理方式调节电池组的温度;加热装置与车身地板集成,为电池组加热;导热结构将加热装置的热量传递给电池组的电芯上;本发明车身地板作为动力电池上盖,降低成本,减轻电池的重量,节约整车布置空间;在车身地板与电池包之间集成加热装置,提高动力电池的加热速率,并实现电池包与乘员舱同时加热;寒冷的冬季用户开车起始阶段不用忍受空调口的冷风。
-
公开(公告)号:CN218783110U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223245483.0
申请日:2022-12-05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56 , H01M10/6567 , H01M50/262 , H01M50/249 , H02J7/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却板总成及具有其的动力电池总成、车辆,冷却板总成包括:冷却板上板,冷却板上板设置有固定组件,固定组件与动力电池总成的配电盒连接。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冷却板上板设置有固定组件,用固定组件与动力电池总成的配电盒连接,取消了动力电池总成的下箱体上用于固定配电盒的型材挤出支架,从而实现对动力电池总成降重,提高了动力电池总成的能量密度,其中固定组件还在配电盒安装时起到定位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8362586B
公开(公告)日:2020-05-05
申请号:CN201810171221.3
申请日:2018-03-0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N3/3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共振弯曲疲劳试验机,属于机械零部件疲劳试验技术领域,包括底座、左支架、中间支架、右支架、柔性支撑机构、夹持机构和光学振动位移监测装置,左支架和右支架的结构相同且均设有柔性支撑机构、夹持机构和光学振动位移监测装置,中间支架上设有光学振动位移监测装置。本发明运用共振原理实现对待测试件的弯曲和扭转疲劳试验施加载荷,待测试件、连接件、激振器和配重块构成近似理想的梁构件,在共振的一阶阵型下,利用柔性支撑机构对等效梁构件进行支撑,由激振器施加激振力,简化了试验机的结构,而且利用共振原理以较小的输入力获得较大的输出力,降低了疲劳试验时试验机所需的输入功率。
-
公开(公告)号:CN108362586A
公开(公告)日:2018-08-03
申请号:CN201810171221.3
申请日:2018-03-0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N3/3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共振弯曲疲劳试验机,属于机械零部件疲劳试验技术领域,包括底座、左支架、中间支架、右支架、柔性支撑机构、夹持机构和光学振动位移监测装置,左支架和右支架的结构相同且均设有柔性支撑机构、夹持机构和光学振动位移监测装置,中间支架上设有光学振动位移监测装置。本发明运用共振原理实现对待测试件的弯曲和扭转疲劳试验施加载荷,待测试件、连接件、激振器和配重块构成近似理想的梁构件,在共振的一阶阵型下,利用柔性支撑机构对等效梁构件进行支撑,由激振器施加激振力,简化了试验机的结构,而且利用共振原理以较小的输入力获得较大的输出力,降低了疲劳试验时试验机所需的输入功率。
-
公开(公告)号:CN106248509A
公开(公告)日:2016-12-21
申请号:CN201610778469.7
申请日:2016-08-30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N3/36
Abstract: 共振式轨枕弯曲疲劳试验机及其应用属于试验机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共振式轨枕疲劳试验机包括:基座;对称设置在基座上端面上的两个侧立柱,两个侧立柱上端面均依次设置有测力传感器、支撑块和支撑小板A,对轨枕进行支撑;设置在两个侧立柱之间的激振器,激振器下端通过恒力液压加载机构支撑在基座的上端面,激振器上端通过紧固支撑机构和被试验的轨枕紧固连接,激振器施加的载荷作用在被试验的轨枕加载位置处;以及恒定力液压加载系统和控制系统,恒定力液压加载系统通过激振器对被试验的轨枕进行加载,控制系统控制恒定力液压加载系统和激振器工作。本发明基于共振原理的疲劳试验机提高了试验频率,缩短了试验周期,从而大大节约了试验成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