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958206A
公开(公告)日:2018-04-24
申请号:CN201711086206.0
申请日:2017-11-07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飞行器表面热流辨识装置温度测量数据预处理方法,属于航空航天飞行试验热学参数测量及处理技术领域。该方法首先对热流辨识装置的温升测量数据进行局部失真点(局部跳点)进行剔除的处理,然后利用N个相邻数据点平均的光滑处理方法对测量数据进行平滑处理,最后得到满足热流辨识要求的温度测量数据。所述N值根据温度传感器相关参数和温度曲线特征进行确定。使用本发明完成预处理后的温度测量数据进行热流辨识,可以有效改善温度阶跃和局部跳点对热流辨识结果的影响,提高热流辨识结果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202807A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10589156.7
申请日:2016-07-22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G06F17/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95
Abstract: 判别航天器身部激波/前缘类激波干扰发生条件及类型的方法,属于航天器气动热环境分析领域。该方法根据激波关系式建立了身部激波/前缘类激波干扰发生条件与飞行状态和气动外形的定量关系,对身部激波/前缘类激波干扰发生条件作出快速判别并给出干扰作用位置;建立了身部激波/前缘类激波干扰类型判别特征参数与飞行状态和气动外形参数的关联关系,根据不同类型身部激波/前缘类激波干扰流动结构特征,对干扰类型作出快速判别,本发明方法可大大缩减身部激波/前缘类激波干扰发生条件及类型的判别周期,降低判别难度,提高设计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6202804A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10586987.9
申请日:2016-07-22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90/50 , G06F17/5095 , G06F17/5036 , G06F2217/80 , G06Q10/04
Abstract: 基于数据库的复杂外形飞行器分布式热环境参数预测方法,属于航天器热环境设计领域。该方法建立飞行器表面热流数据库,利用POD方法对数据库进行降阶处理,得到数据库的正交基向量,结合相应的基系数插值方法,能够快速沿弹道预测飞行器表面热环境参数。该方法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复杂外形飞行器表面各点气动热环境空间分布特征及干扰特征,和数值结果对比表明,该方法能够大幅提高计算效率,并且不损失预测精度。通过沿弹道各点为防热温度场计算提供表面分布式热流,能够得到更加精细的温度分布,从而提高整个防隔热系统的设计水平。
-
公开(公告)号:CN119460180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613515.9
申请日:2024-11-13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超临界布雷顿循环的主动热防护与热发电一体化集成系统,将对流冷却与发汗冷却两种主动冷却方式相结合,提高了能量利用率;涉及一种高速飞行器头锥前缘梯度冷却结构,头锥前缘分为顶端、中部和低端三个区段,三个区域的热流依次递减,按孔隙度大小将多孔金属基体层分别梯度布置于头锥前缘三个区段;采用经计算优化所得的两级回热‑分流再压缩的闭式布雷顿循环动力构型,兼具闭式布雷顿循环能量回收效率高,系统结构紧凑的特点;在换热通道内设置翼肋阵列,提供了更多的换热表面积。
-
公开(公告)号:CN117288801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1047627.8
申请日:2023-08-18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铺层工艺复合材料温度与烧蚀测试结构,通过光纤螺旋式穿越铺层材料的结构设计,实现了铺层工艺复合材料厚度方向密集温度、烧蚀测点的布置,解决了复合材料厚度方向温度、烧蚀高精度测量的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284468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1176333.5
申请日:2023-09-13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 B64C1/38
Abstract: 一种减小局部传热恶化效应的发汗冷却平板,包括多孔层、工质层、实体层、工质入口结构;由空气流场往内依次为多孔层、工质层、实体层和工质入口结构,其中多孔层为多孔结构,冷却工质在驱动压力的作用下由工质层向多孔层流动,并进一步注入到空气流场中;工质层为空腔结构,用于临时存储冷却工质,工质层中的冷却工质从工质入口结构中注入;实体层为实体结构,主要起承力作用及防止冷却工质进入飞行器舱内;所述工质入口结构位于平板的中间部位或空气流动方向靠前部位。本发明能够大幅降低平板、舱段蒙皮等的局部传热恶化效应,大幅提升发汗冷却平板、蒙皮工作的可靠性,从而实现高效的冷却。
-
公开(公告)号:CN111832159B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010581783.2
申请日:2020-06-23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 G06F30/20 , G06F119/08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基于飞行试验数据的边界层转捩阵面动态演化过程确定方法,(1)将高超声速飞行器表面测点上安装的传感器输出的原始测量结果,转化为飞行器表面测点位置处的热流或温度信息,过滤掉异常的测点信息,得到可用的飞行器表面测点处的热流或温度信息;(2)根据可用的飞行器表面测点处的热流或温度信息,得到各个测点发生转捩的时刻;(3)对任意一时刻,根据得到的各个测点发生转捩的时刻,判断该时刻各个测点是否发生转捩;(4)在转捩测量时间窗口内,选取多个时刻点,对每个时刻点,获得该时刻的转捩阵面图像。(5)将步骤(3)获得的各个时刻的转捩阵面图像,按飞行时序装订为动画,获得转捩阵面动态演化过程,从而得到各时刻飞行器表面的转捩区域。
-
公开(公告)号:CN112937926B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110182569.4
申请日:2021-02-08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Inventor: 闵昌万 , 张鹏宇 , 聂亮 , 陈伟华 , 常志鹏 , 刘全军 , 郑榕 , 王官宇 , 刘秀明 , 刘辉 , 王颖 , 闫颖鑫 , 姜智超 , 李欣 , 肖文 , 侯佳佳 , 孙超逸 , 冯建林
IPC: B64G1/5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汗冷却方法及装置,用于实现发汗冷却介质的高效利用和端头温度的精确控制。本申请公开的发汗冷却方法包括:确定发汗冷却控制模型;确定所述控制模型的参数;根据所述参数和所述控制模型,确定发汗冷却控制律;根据所述发汗冷却控制律,对待冷却部件进行冷却。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发汗冷却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11924089B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2010600411.X
申请日:2020-06-28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防热、承力功能分离的舵轴防热结构,包括:刷式热密封圈和防热环;防热环固定安装在舱体表面,防热环的上表面设置有凸台,防热环中心开有通孔;舵轴穿过防热环中心的通孔分别连接舱体和舵;舵轴与防热环中心通孔不接触;防热环与舵轴之间的间隙采用刷式热密封圈进行热密封。舵朝向舱体表面一侧设置有与防热环的凸台结构的形状配合的凹槽结构;防热环的总高度大于舱体和舵之间的缝隙;舵与防热环之间不接触。本发明实现舵轴部位承力、防热功能分离,解决了舵轴部位承受严酷气动加热导致舵轴刚强度可靠性不确定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924089A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2010600411.X
申请日:2020-06-28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防热、承力功能分离的舵轴防热结构,包括:刷式热密封圈和防热环;防热环固定安装在舱体表面,防热环的上表面设置有凸台,防热环中心开有通孔;舵轴穿过防热环中心的通孔分别连接舱体和舵;舵轴与防热环中心通孔不接触;防热环与舵轴之间的间隙采用刷式热密封圈进行热密封。舵朝向舱体表面一侧设置有与防热环的凸台结构的形状配合的凹槽结构;防热环的总高度大于舱体和舵之间的缝隙;舵与防热环之间不接触。本发明实现舵轴部位承力、防热功能分离,解决了舵轴部位承受严酷气动加热导致舵轴刚强度可靠性不确定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