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离合器装置
    3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923449A

    公开(公告)日:2018-04-17

    申请号:CN201680049183.3

    申请日:2016-08-23

    Abstract: 由配置于变速器(11)中的输入轴(12)的轴端部的外周围的电动马达(41)、和将该电动马达(41)的转子(42)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上述分离轴承(30)的直线运动的旋转/直动运动转换机构(50)来形成轴力产生机构(40)。由串联配置于输入轴(12)上的多个环状的凸轮板(51~53)、和安装于对置的一对凸轮板彼此之间的扭矩凸轮机构(60)形成旋转/直动运动转换机构(50),实现自动离合器装置的小型化与响应性的提高。

    离合器单元
    3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803774B

    公开(公告)日:2016-03-09

    申请号:CN201180013972.9

    申请日:2011-03-01

    Abstract: 由通过杆操作而对向输出侧的旋转转矩的传递·切断进行控制的杆侧离合器部(11)和将来自杆侧离合器部(11)的输入转矩向输出侧传递并将来自输出侧的反向输入转矩切断的制动器侧离合器部(12)构成,杆侧离合器部(11)具有:设置在通过杆操作而旋转的杆侧外圈(14)和对旋转进行限制的杆(24)之间,借助来自杆侧外圈(14)的输入转矩来蓄积弹性力,并在该输入转矩的释放下,通过所蓄积的弹性力使杆侧外圈(14)恢复为中立状态的外侧回中弹簧(19),杆(24)具有与外侧回中弹簧(19)抵接并向该外侧回中弹簧(19)侧鼓出的倾斜部(24g),将位于该倾斜部(24g)的最外径的圆角面(24g1)形成为对借助输入转矩的释放而恢复为初始状态之际的外侧回中弹簧19的轴向移动量加以抑制的形状。

    离合器单元
    3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832562A

    公开(公告)日:2015-08-12

    申请号:CN201510158429.8

    申请日:2011-03-01

    Abstract: 由通过杆操作而对向输出侧的旋转转矩的传递·切断进行控制的杆侧离合器部(11)和将来自杆侧离合器部(11)的输入转矩向输出侧传递并将来自输出侧的反向输入转矩切断的制动器侧离合器部(12)构成,杆侧离合器部(11)具有:设置在通过杆操作而旋转的杆侧外圈(14)和对旋转进行限制的盖体(24)之间,借助来自杆侧外圈(14)的输入转矩来蓄积弹性力,并在该输入转矩的释放下,通过所蓄积的弹性力使杆侧外圈(14)恢复为中立状态的外侧回中弹簧(19),盖体(24)具有与外侧回中弹簧(19)抵接并向该外侧回中弹簧(19)侧鼓出的倾斜部(24g),将位于该倾斜部(24g)的最外径的圆角面(24g1)形成为对借助输入转矩的释放而恢复为初始状态之际的外侧回中弹簧19的轴向移动量加以抑制的形状。

    离合器单元
    3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753852A

    公开(公告)日:2012-10-24

    申请号:CN201180009394.1

    申请日:2011-02-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离合器单元,其包括:通过杆操作而对向输出侧的旋转力矩的传递·切断进行控制的杆侧离合器部;将来自杆侧离合器部的输入转矩向输出侧传递且将来自输出侧的反向输入转矩切断的制动器侧离合器部,杆侧离合器部具有设置在通过杆操作而旋转的杆侧外圈和对旋转进行限制的盖体(24)之间,借助来自杆侧外圈的输入转矩来蓄积弹性力,并在该输入转矩的释放下,通过所蓄积的弹性力使杆侧外圈恢复为中立状态的外侧回中弹簧(19),外侧回中弹簧(19)是呈C字状的带板状弹簧构件,盖体(24)具有与外侧回中弹簧(19)抵接并向该外侧回中弹簧(19)侧鼓出的倾斜部(24g),在外侧回中弹簧(19)的组装状态下,将外侧回中弹簧(19)的内径配置在盖体(24)的倾斜部(24g)的最外径的外侧。

    离合器单元
    3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790650A

    公开(公告)日:2010-07-28

    申请号:CN200880100277.4

    申请日:2008-07-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N2/167 B60N2/1615 F16D41/088 F16D47/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确保制动装置侧外圈及止动抵接部的耐磨损性且实现成本减少的离合器单元。包括:通过控制杆操作来控制向输出侧的旋转转矩的传递/隔断的控制杆侧离合器部;将来自控制杆侧离合器部的输入转矩向输出侧传递并且隔断来自输出侧的反输入转矩的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控制杆侧离合器部具备通过控制杆操作来输入转矩的输入侧部件,在构成该输入侧部件的控制杆侧外圈(14)的外周设置沿轴向延伸的爪部(14g),并且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具备限制旋转的静止侧部件,由与控制杆侧外圈(14)在轴向上分隔配置的制动装置侧外圈(23)和安装在该制动装置侧外圈(23)的控制杆侧外圈(14)侧的罩(24)构成该静止侧部件,通过基于控制杆操作的控制杆侧外圈(14)的旋转而使控制杆侧外圈(14)的爪部(14g)能够滑动地与制动装置侧外圈(23)的端面接触,并且使控制杆侧外圈(14)的爪部(14g)在旋转方向上能够与设置在罩(24)的外周上的卡止部(24e、24f)抵接。

    离合器单元
    3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427041A

    公开(公告)日:2009-05-06

    申请号:CN200780014023.6

    申请日:2007-04-03

    Inventor: 川合正浩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D41/105

    Abstract: 本发明提高离合器单元的控制杆侧外圈或制动装置侧外圈的强度,减小弹性变形量,容易提高破坏转矩。本发明的离合器单元具有:设置于输入侧,通过控制杆操作控制向输出侧的旋转转矩的传递·隔断的控制杆侧离合器部(11);设置于输出侧,将来自控制杆侧离合器部(11)的输入转矩向输出侧传递,并且,隔断来自输出侧的相反输入转矩的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12)。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12)的制动装置侧外圈(22)包括冲裁加工的厚壁的板状部件(22a)、和冲压加工的罩(22b)这两个部件,利用制动装置侧侧板(23)一体地铆接固定板状部件(22a)和罩(22b)。控制杆侧离合器部(11)的控制杆侧外圈(14)由冲裁加工的厚壁的板状部件构成。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