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765761A
公开(公告)日:2021-05-07
申请号:CN202011292999.3
申请日:2020-11-18
Applicant: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杂散电流泄露量计算方法,包括步骤:根据在线列车运行数据集合、接触网绝缘支撑装置集合、回流网绝缘支撑装置集合和牵引变电所集合构建直流牵引供电系统基本结构;对所述直流牵引供电系统基本结构进行等效电路变换,得到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等效电路模型;对所述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等效电路模型进行计算,得到电流泄露量参数。本发明对于量化评估泄露电流对埋地金属管道、城市电网接地系统影响至关重要。
-
公开(公告)号:CN111497688A
公开(公告)日:2020-08-07
申请号:CN202010338540.6
申请日:2020-04-26
Applicant: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富雷尔福莱电气化设备(广州)有限公司
Inventor: 何治新 , 靳守杰 , 邹东 , 林锡荣 , 李鲲鹏 , 黄德亮 , 金辉 , 陈吉刚 , 赵云云 , 冯超 , 马坚生 , 王平 , 王秋实 , 王宏 , 郑庆生 , 王北维 , 罗雁康 , 陶治杰 , 严小斌
IPC: B60M1/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段绝缘器和高速架空刚性接触网,包括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导体部件、绝缘部件和第二导体部件;导电滑道,包括第一导电滑道和第二导电滑道,第一导电滑道和第二导电滑道分布在连接组件的两侧,第一导电滑道的前端与第一导体部件连接,第二导电滑道的后端与第二导体部件连接;绝缘滑道,包括第一绝缘滑道和第二绝缘滑道,第一绝缘滑道和第二绝缘滑道分布在连接组件的两侧,第一绝缘滑道的后端与第二导体部件连接,第一绝缘滑道与第一导电滑道连接,第二绝缘滑道的前端与第一导体部件连接,第二绝缘滑道的后端与第二导电滑道连接。该发明整体提高分段绝缘器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279342B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申请号:CN201510799882.7
申请日:2015-11-18
Applicant: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铁接触网导线在CDEGS雷电冲击模型中的分段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模型计算得到接触网导线分段数目的最小值N:=(m+1)*(2int[(25a‑183)/366]+3)其中m为档距数,a为平均档距,int[]为取整函数。本发明针对高架桥段地铁系统,利用CDEGS软件的HIFRIQ模块对高架桥地铁接触网供电方式进行建模,提出了一种基于CDEGS仿真模型计算高架桥地铁线路绝缘子耐受电压的导体分段方法,在满足计算精度的同时提高计算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489399B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211054565.9
申请日:2022-08-31
Applicant: 中铁高铁电气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 ,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整体绝缘腕臂装置,平腕臂、斜腕臂、定位管、腕臂支撑及定位管支撑,腕臂连接器、定位管连接器及承力索座连接器;所述平腕臂、斜腕臂、定位管、腕臂支撑及定位管支撑均为非金属管;腕臂连接器、定位管连接器及承力索座连接器均为非金属结构;腕臂连接器、定位管连接器、承力索座连接器均为抱箍结构,平腕臂的左端套装固定有腕臂连接器、右端套装固定有承力索座连接器;斜腕臂的下端套装固定有定位管连接器,腕臂支撑的上端与腕臂连接器固定连接、下端与定位管连接器固定连接;斜腕臂的上端与承力索座连接器固定连接;定位管的左端与定位管连接器固定连接。本发明整体采用非金属材料,大幅提升了接触网电气绝缘性能,降低了接地故障。
-
公开(公告)号:CN118971862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147429.3
申请日:2024-08-21
Applicant: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IPC: H03K19/017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模拟信号传输的线性隔离电路,包括输入模块、光耦模块和输出模块,输入模块的输出端与光耦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光耦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输入模块连接,光耦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输出模块连接;光耦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第一光敏二极管和第二光敏二极管,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与输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接地;第一光敏二极管用于将发光二极管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第一光敏二极管的负极与输入模块连接,正极接地;第二光敏二极管用于将发光二极管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第二光敏二极管的负极与输出模块连接,正极接地。本发明能够提高模拟信号传输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保障轨道交通的运行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4727056B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210188455.5
申请日:2022-02-28
Applicant: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手段联动的智能巡检系统,涉及设备监测技术领域,通过设置多自由度机器人,从而对变电站内的变电设备进行定期巡检,并获取变电站内的视频数据,判断变电站内的变电设备是否存在异常,同时通过气体数据采集终端获取变电站内易燃气体的含量,从而对变电站内的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监控,且当变电站的变电设备出现异常或易燃气体含量超标,能够通过远程控制多自由度机器人对出现异常的变电设备或气体数据采集终端的所在位置进行巡检,从而为维检人员提供初步判断的依据,避免维检人员直接进入变电站内,而发生危险,且当变电站内的易燃气体浓度超标时,根据需求对变电站内进行排风。
-
公开(公告)号:CN118865271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781939.X
申请日:2024-06-18
Applicant: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西南交通大学 , 成都唐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V20/54 , G06V10/46 , G06V10/764 , G06V10/80 , G06V10/82 , G06N3/0455 , G06N3/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车载单目视觉的弓网几何参数检测方法,涉及弓网几何参数检测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利用车载单目相机采集弓网图像;标注弓网图像中的受电弓区域,建立受电弓检测数据集;标注受电弓检测数据集中的弓网接触关键点,建立弓网接触关键点检测数据集;搭建受电弓检测模型和融合编码空间注意力的弓网接触关键点检测模型;将受电弓检测数据集和弓网接触关键点检测数据集,分别输入受电弓检测模型和弓网接触关键点检测模型中进行模型训练;利用训练好的模型检测弓网几何参数。本发明弓网接触关键点检测模型融合编码空间注意力,提升了弓网接触关键点检测模型的坐标敏感度,进而提升弓网接触点的回归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739822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808082.6
申请日:2024-06-21
Applicant: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流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控制模块、功率驱动模块和输出整流模块,电源控制模块根据工作人员设定的电压设定指令设置输出电压,功率驱动模块包括若干并联的功率驱动单元,每一功率驱动单元的控制端及输入端均与电源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接收电源控制模块发送的PWM信号以及电源控制模块输出的正电压和负电压;每一功率驱动单元的输出端均与输出整流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输出整流模块对功率驱动单元输出的交流电压进行整流滤波;输出整流模块的输出端与电源控制模块连接,向电源控制模块反馈输出的电压电流。本发明提供的直流电源能够适配多种规格的设备,满足不同设备的充电需求,并且便于进行设备及电源管理。
-
公开(公告)号:CN116470466A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310334961.5
申请日:2023-03-30
Applicant: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地铁混合式直流断路器阀组及安装方法,地铁混合式直流断路器阀组包括串联式压接阀串组件、缓冲回路组件和连接件,通过连接件可以实现缓冲回路组件到串联式压接阀串组件的回路最短,降低了回路电感对器件性能的影响,提高地铁混合式直流断路器运行的稳定性,满足其长期稳定运行和高可靠性要求。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所需结构件数量大幅减少,空间更加紧凑,适用性更高,安装便捷。
-
公开(公告)号:CN110580395B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1910875869.3
申请日:2019-09-17
Applicant: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西南交通大学 , 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轨道交通器材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接触网腕臂系统的载荷计算方法,包括:构建定位线夹与定位器支座之间的定位器载荷传递模型;获取定位线夹受到的外部荷载,使用所述定位器载荷传递模型和预先获得的定位器参数,计算定位器支座的响应荷载;构建腕臂底座载荷传递模型;通过所述腕臂底座载荷传递模型,根据所述定位器支座的响应荷载,计算腕臂底座的响应载荷,通过本方法,可以实现对腕臂系统的力学模型进行全面且精确的拟合,且所建立的模型可以用于评价现有腕臂结构系统的动态特性以及腕臂设计和安装中进行结构动态特性的预估和优化设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