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940910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411898255.4
申请日:2024-12-23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田监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煤田火区的监测方法,包括:步骤一,设置仿真监测模型,并确定监测设备的三维坐标位置;步骤二,将监测参数分为主分析参数和影响参数,构建仿真运算模型,得到每个监测参数的参数关联模型;步骤三,获取实时采集的监测参数,计算实时变化参数,分别获取每个参数关联模型中影响参数,并将影响参数输入至对应的参数关联模型中,得到监测参数的理论变化数值,根据理论变化数值与实时变化参数,确定煤田火区的火区预测值,同时由火区预测值确定异常风险信号;步骤四,基于生成异常风险信号的监测设备的三维坐标位置,对煤田火区进行异常确认,进而提高煤田火区异常情况的预测和检测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9935030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411982074.X
申请日:2024-12-31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1B15/00 , G01C9/00 , G01S19/14 , E21C35/00 , E21C35/24 , E21C47/00 , E21C27/30 , E02F3/18 , E02F3/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轮斗挖掘机卸料臂落料中心坐标定位装置及计算方法,属于智能检测控制技术领域。包括与轮斗挖掘机卸料臂臂架右侧固定连接的底座;每组底座上设置主副两组北斗GNSS全频定位天线单元;北斗GNSS全频定位天线单元分别包括固定支架、栓接在固定支架上的调整支架、在调整支架上栓接安装板、在安装板上固定连接北斗GNSS全频定位天线。所述的实时空间坐标计算方法是通过获取北斗GNSS主副全频定位天线坐标的向量值和方向角,从而计算出落料中心点的空间实时坐标。其能够实时的计算卸料臂落料口中心点的坐标值,通过比对,为主机系统提供准确的下料口位置状态,为轮斗挖掘机的多机协同控制精准定位提供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9640868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977820.6
申请日:2024-12-31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轮斗挖掘机取料臂俯仰检测系统及俯仰方法,属于智能控制技术领域。包括与轮斗挖掘机取料臂前端固定连接的底座、连接在底座上的调整支架和检测装置,每个调整支架对应连接一个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包括与调整支架连接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上设置有多个螺栓孔,调整支架通过与不同的螺栓孔连接用于调整设置在固定支架一端的超声波雷达测距开关的角度其具有设备简单,易于实现,成本低,便于布设及安装的优点,可在露天轮斗挖掘机智能控制系统中广泛推广。
-
公开(公告)号:CN119524999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537824.2
申请日:2024-10-31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B02C25/00 , G05B19/418
Abstract: 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破碎站多机协同控制的调度方法,属于矿山机械设备自动化控制技术领域。将破碎站内的各设备作为边缘节点;边缘节点与其他边缘节点通讯将结果共享并进行多机协同控制,预判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故障。本发明可以使破碎站多机设备在不同工况下保持高效运行,能够实现自适应和协同工作,能够实现动态调度和控制策略的不断改进,确保了设备启停和速度优化的全局最优。同时,通过强化学习最大程度利用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实现了设备故障预测和状态维护的持续改进,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本发明在矿山破碎站多机协同控制及调度方法上的创新和实用性,显著提升了系统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9466028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789438.2
申请日:2024-12-06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移动破碎站的装配式挡土墙,属于矿山破碎站卸载平台支撑的技术领域。其包括基础底座,基础底座拼接后沿护坡的长度方向分节段布置,由作为侧支撑的十字型钢柱、作为主支撑的多根并排的H型钢柱分别栓接于基础底座上形成挡土墙框架,所述防水C型钢板设置于墙背一侧且与H型钢柱的翼缘栓接,锚杆一端穿过H型钢柱腹板与位于腹板上的钢锚箱锚定,另一端固定在地面,该挡土墙可根据破碎站的移动来进行拆卸而随之移动,施工方便快速、安全稳定可靠、降低了投资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9374654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323032.5
申请日:2024-09-23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1D21/02
Abstract: 一种煤岩破岩数据采集试验台,属于岩石破岩试验技术领域。包括防护外壳,水平工作台、数据采集系统、刀具系统和试样系统,其中刀具系统连接在机架的垂直移动刀柄上,试样系统连接在机架的上表面用于控制试样的位移使试样位置与刀具系统适配;所述的数据采集实现时域上的耦合采集。该试验台可综合模拟软岩破岩过程,以及匹配不同刀具尺寸参数,利用不同尺寸参数的刀具实现组合破岩,为分析和研究破岩机理的参数化提供支撑。同时,其提供时域耦合采集位移、三分量力和图像数据三类数据,保持了数据关联性,为破岩机理综合分析提供原始数据。
-
公开(公告)号:CN113834420B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111140661.0
申请日:2021-09-28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露天矿轮斗连续装备智能对中装置及方法。所述智能对中装置包括雷达漫反射开关、反射板、激光复位开关、复位开关挡块、控制器组成。所述的方法利用四组雷达漫反射开关定位检测装置对上游对接装备的排料口反射板距离进行实时监测,当发生偏斜时,控制处理单元根据采集到额数值进行逻辑计算和决策,通过判断出的位置偏差自动控制上游装备移动和回转等指令;通过智能对中装置的复位开关信号判断是否停止对中指令;完成自动对中。该对中装置及方法,能够对露天矿轮斗连续装备偏斜预警,实现了串联装备时效的、准确的自动对接,减少停工停产时间,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可靠运行。具有设备简单、较易于实现和维护,便于安装,为轮斗连续装备智能协同控制提供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09835736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1910197944.5
申请日:2019-03-15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B65G69/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露天矿一级破碎站受料斗微动力诱导抑尘罩,该抑尘罩由罩体、一级降尘层、二级降尘层以及振动装置构成,其中,罩体由下罩体以及穹顶构成,在下罩体的左、右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卸料门洞,而且穹顶中的中部高穹顶与下罩体之间通过挡风板以及L型逆止阀形成诱导回风空间,一级降尘层和二级降尘层分别由下至上设置于罩体内,振动装置分别与一级降尘层和二级降尘层连接,在振动装置的驱动下,一级降尘层和二级降尘层可发生抖动,去除粉尘,完成自清洁;该抑尘罩,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投资成本少、降尘效果好、环境友好、文明生产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7919870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133946.9
申请日:2024-01-31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B01D47/06 , C02F9/00 , C02F11/122 , B08B15/02 , B08B5/02 , C02F103/18 , C02F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矿环保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露天矿破碎站抑尘系统及方法,包括卸料平台、罩体、钢结构支架和板框压滤机,还包括:初沉调节池,所述初沉调节池的一侧设置有污泥浓缩池和斜管沉淀池,所述初沉调节池与斜管沉淀池之间设置有第一提升泵;中间水池,所述中间水池设置在斜管沉淀池的另一侧,所述污泥浓缩池的一侧设置有污泥螺杆泵;本发明通过空气除尘单元吸入空气和煤尘,并排出废水和煤尘至初沉调节池,并在斜管沉淀池、污泥浓缩池、板框压滤机和石英砂过滤器等设备的配合下,实现对废水的多次过滤,以便回收利用废水,节省水资源,同时对废水中的煤尘污泥进行干燥、脱水并制饼,实现对煤尘的回收,减少资源的浪费。
-
公开(公告)号:CN113970908B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111142580.4
申请日:2021-09-28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5B19/418 , E02F9/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型露天矿轮斗全连续工艺装备的智能控制系统及方法,属于智能控制领域。其包括远程中央控制管理系统;所述的中央控制系统包括轮斗挖掘机智能控制子系统、转载机智能控制子系统、受料车智能控制子系统、转运皮带智能控制子系统、排料车智能控制子系统、排土机智能控制子系统、智能视频远程监控系统、串联装备智能对中系统、信息通讯系统;所述的方法,包括远程中央集控多机协同一键启停控制和本地就地单机控制。实现露天矿轮斗全连续工艺装备智能连续远程可视管控,远程多机协同控制,生产过程自动化;提高了系统的连续性和生产效率,达到降低劳动强度,减人、少人的效果和降本增效的目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