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425252B
公开(公告)日:2021-07-20
申请号:CN202010242325.6
申请日:2020-03-31
申请人: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四川大学
发明人: 张广泽 , 张茹 , 王栋 , 张志龙 , 徐正宣 , 任利 , 冯君 , 贾哲强 , 柴春阳 , 张泽天 , 袁传保 , 郑良娟 , 陶玉敬 , 杨轶茗 , 王振友 , 张安林 , 覃黎 , 邓建辉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构造软岩大变形分级方法,其包括获取待研究隧道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应力资料;判断待研究隧道段是否满足设定条件,若是,进入下一步,否则结束算法;判断采集的地应力资料是否完整,若是进入最后一步,否则进入下一步;将待研究隧道段围岩构造大变形等级初判为Ⅰ级、Ⅱ级、Ⅲ级或不会发生大变形;采用现场量测或数值反演获取待研究隧道之前未获取的地应力资料;根据垂直洞轴方向的最大正应力和岩体强度,计算出岩体强度应力比,根据岩体强度应力比详判待研究隧道围岩构造大变形等级。
-
公开(公告)号:CN117030496A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310854538.8
申请日:2023-07-12
申请人: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四川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钻孔原位直剪的自动化试验系统,其包括加载装置和集成箱,加载装置包括第一油缸、与第一油缸输出端连接的第二油缸、用于向岩壁施加剪切力的剪切块、用于测量剪切块施加剪切力的轴向力传感器、用于测量剪切块轴向位移的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第二油缸中压力的压力传感器和用于稳定第二油缸中压力的蓄能器;集成箱内设置有控制器和用于供油的推力油源。本发明中,蓄能器可稳定第二油缸中压力,当剪切过程中发生剪胀或剪缩时,蓄能器可以迅速补偿变化的法向压力,保持法向压力稳定;控制器可控制推力油源恒速输出,从而使第一油缸恒速运行,进而使剪切速率恒定。
-
公开(公告)号:CN111425252A
公开(公告)日:2020-07-17
申请号:CN202010242325.6
申请日:2020-03-31
申请人: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四川大学
发明人: 张广泽 , 张茹 , 王栋 , 张志龙 , 徐正宣 , 任利 , 冯君 , 贾哲强 , 柴春阳 , 张泽天 , 袁传保 , 郑良娟 , 陶玉敬 , 杨轶茗 , 王振友 , 张安林 , 覃黎 , 邓建辉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构造软岩大变形分级方法,其包括获取待研究隧道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应力资料;判断待研究隧道段是否满足设定条件,若是,进入下一步,否则结束算法;判断采集的地应力资料是否完整,若是进入最后一步,否则进入下一步;将待研究隧道段围岩构造大变形等级初判为Ⅰ级、Ⅱ级、Ⅲ级或不会发生大变形;采用现场量测或数值反演获取待研究隧道之前未获取的地应力资料;根据垂直洞轴方向的最大正应力和岩体强度,计算出岩体强度应力比,根据岩体强度应力比详判待研究隧道围岩构造大变形等级。
-
公开(公告)号:CN116642757A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310855678.7
申请日:2023-07-12
申请人: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四川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钻孔稳压剪切试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钻孔稳压剪切试验装置包括测量组件、用于向岩壁施加剪切力的剪切块、输出端与剪切块连接的第一油缸、用于为剪切块和第一油缸的缸筒提供支撑的传力装置;第一油缸连通有用于在剪切块施加剪切力时稳定第一油缸中压力的蓄能器,测量组件包括轴向压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使用方法包括步骤S1‑S3。本发明中,蓄能器在剪切块施加剪切力时稳定第一油缸中的压力,当剪切过程中发生剪胀或剪缩时,蓄能器可以迅速补偿变化的法向压力,保持法向压力稳定。
-
公开(公告)号:CN118746497A
公开(公告)日:2024-10-08
申请号:CN202410924231.5
申请日:2024-07-11
申请人: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基于水压致裂试验快速评估铁路隧道地应力状态的方法,以实现通过现场水压致裂试验获得的原位测试关键参数进行快速评估地应力状态,及时指导施工,提高工作效率。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在钻孔中进行水压致裂试验,获取关键参数,包括破裂压力Pb、重开压力Pr、闭合压力Ps、岩体孔隙水压力P0和钻杆内水柱压力Pw;确定岩石软硬系数k值;将水压致裂试验获取的数据计算出水平最大主应力SH和垂直应力Sv得到最大初始地应力σmax;计算地应力状态评估指标Gi值:以地应力状态评估指标Gi值和最大初始地应力σmax值为依据,快速评估地应力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18601596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704865.X
申请日:2024-06-03
申请人: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一种基于微波预裂的螺旋水平钻机及软岩隧道掘进方法,以有效提高螺旋水平钻机的掘进效率,同时能够有效减少钻具刀盘的磨损,缩短施工周期,节约工程造价。包括钻机装置、钻杆、钻具刀盘和履带式汽车,钻机装置固定设置在履带式汽车上,钻杆首尾分别与钻机装置和钻具刀盘连接,其特征是:还包括微波发射装置和高压注水装置,所述微波发射装置包括微波发射控制器、微波发射头、磁控管和冷却系统。所述钻具刀盘旋转中心设有与钻杆内腔相通的圆形通孔磁控管、冷却系统设置于钻杆内腔内,冷却系统位于磁控管外,微波发射头位于圆形通孔内。所述高压注水装置设置在履带式汽车上。
-
公开(公告)号:CN118552862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643451.0
申请日:2024-05-23
申请人: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成都理工大学
IPC分类号: G06V20/13 , G06V10/764 , G06V10/82 , G06V10/34 , G06V10/26 , G06N3/09 , G06N3/084 , G06N3/0464 , G06N3/0455 , G06N3/09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多光谱遥感不良地质体智能识别方法,包括:构建不良地质体的数据集,所述数据集包括:岩屑坡矢量数据集和背景矢量数据集;基于所述数据集,利用迁移学习方法,构建不良地质体智能识别模型;对所述不良地质体智能识别模型的识别结果进行预处理,获取不良地质体的识别结果。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有标注样本匮乏、自动化识别困难的问题。通过少量的样本以及有限的算力支持下高效、精准识别高原地区岩屑坡灾害。
-
公开(公告)号:CN118520769A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410671365.0
申请日:2024-05-28
申请人: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发明人: 周云 , 徐正宣 , 谭贤君 , 扈森 , 王栋 , 李慧 , 田洪铭 , 王科 , 贾哲强 , 朱泳标 , 杨科 , 张敏 , 张夏临 , 王哲威 , 林之恒 , 李天雨 , 袁东 , 孟少伟
IPC分类号: G06F30/27 , G06N3/006 , G06N20/10 , G06F111/1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工程扰动下围岩分级修正系数的取值方法,该方法包括:首先,根据隧道开挖数值模拟结果和现场隧道测试数据,分析隧道开挖扰动效应,确定围岩分级修正系数,并建立数据集;然后,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集进行学习,构建围岩分级修正系数智能预测模型;最后,向围岩分级修正系数智能预测模型输入不同的工况条件,得到该工况条件下的围岩分析修正系数,实现了考虑工程扰动效应下的围岩分级修正系数的快速、准确修正。
-
公开(公告)号:CN118110511A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410368785.1
申请日:2024-03-28
申请人: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本发明属于地质勘探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超深水平孔原位岩体物性多参数测量装置及方法,所述测量装置包括外壳和沿外壳长度方向顺次连接于外壳内壁的按键组件、电池组件和数据采集组件;电池组件分别与数据采集组件和按键组件连接;数据采集组件包括沿所述外壳长度方向顺次连接的第一采集组件、第二采集组件和第三采集组件;数据采集组件用于采集和存储岩体物性参数。本发明的一种超深水平孔原位岩体物性多参数测量装置集成了多种岩体物性参数的测量,能够实现一次下孔即可获取多种岩体物性参数;同时能够实现无缆下孔测量,不受深度和钻孔倾角限制,更能满足野外实际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0133726B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1910336102.3
申请日:2019-04-25
申请人: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李坚 , 张雨露 , 张广泽 , 寇川 , 雷旭友 , 魏栋华 , 曹云勇 , 尹小康 , 蒋良文 , 王科 , 徐正宣 , 吴俊猛 , 杨英 , 赵思为 , 付开隆 , 赵平 , 李建强 , 杜宇本 , 刘康 , 甄大勇 , 叶建超 , 马文德
IPC分类号: G01V3/08
摘要: 铁路隧道航空电磁法勘探测线布置方法,以有效对铁路线路中线地下断面的地质情况进行勘探,确保物探资料的可靠性,且最大可能地实现勘探工程的经济性、合理性和高效性。勘探测线包括:中央测线,布置于线路中线位置;左侧测线群、右侧测线群,沿线路方向分别布置于线路中线的左侧、右侧,左侧测线群、右侧测线群中各测线相对于中央测线对称布置,同侧测线线间距由距中央测线最近的测线线间距为最小,逐渐变至距中央测线最远的测线线间距为最大;左侧测线群最边缘测线与右侧测线群最边缘测线之间的间距为隧道勘探深度的2倍;中央测线、左侧测线群和右侧测线群中各测线的长度为隧道长度与由隧道两端向外延伸的延伸段长度之和。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