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正交交叉口衬砌工程量通用程序计算方法及终端

    公开(公告)号:CN117892403A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410041287.6

    申请日:2024-01-11

    IPC分类号: G06F30/13 G06F30/20 G06T17/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正交交叉口衬砌工程量通用程序计算方法及终端,涉及隧道交叉口工程量计算领域,包括以下步骤:根据隧道和横通道轮廓参数与支护参数建立三维模型,并在三维模型内建立三维坐标系;利用定积分推导体积公式以及辛普森积分法,计算得到横通道外轮廓与隧道外轮廓从渐变段开始围成的总体积V1;并计算得到横通道内轮廓与隧道外轮廓从渐变段开始围成的总体积V2;根据差值,即可得到交叉口渐变段二次衬砌体积。本发明先计算交叉口渐变段处的横通道上任意圆弧与隧道上对应圆弧所围成的三维立体体积,基于统一的计算公式进行进一步组合,可用于隧道交叉口工程量的计算,将方法进行程序化之后可实现通用性,精确性、高效性及自主可控性。

    一种适用于大变形隧道的负泊松比结构钢架

    公开(公告)号:CN117722208A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311716988.7

    申请日:2023-12-13

    IPC分类号: E21D11/18 E21D11/22 E21F17/18

    摘要: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大变形隧道的负泊松比结构钢架,包括多个可压缩钢架单元,每个所述可压缩钢架单元包括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所述第一翼板固定连接有压缩片,所述第二翼板固定连接有为中空结构的套体,所述压缩片远离所述第一翼板的一侧夹设于所述套体内侧,且所述套体与所述压缩片之间具有摩擦力。本申请通过可压缩结构,实现大变形的应力释放过程,允许其有一定的应力释放和变形量,避免了传统刚性支护的脆性破坏;可实现负泊松比效应,提供抵抗围岩变形的支撑力,变相提升支护强度,避免了多重支护及高强度材料支护;通过压缩报警元件触发报警系统,便于及时针对变形较大位置进行处理,避免了突发性坍塌及支护结构局部侵限的发生。

    一种实测确定隧道围岩松动圈与极限位移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164796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0783312.9

    申请日:2022-07-05

    IPC分类号: G01B21/02 G01B21/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测确定隧道围岩松动圈与极限位移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隧道围岩初期支护稳定时,在隧道内预埋测斜管;沿测斜管长度方向上确定多个测点,通过对测斜管管口A点观测定位,确定每个测点的初始深度值;隧道正常施工,每循环进尺一次,则对测点的位移量监测一次;待掌子面通过测斜管的末端O点,且O点位移量稳定时,通过每个测点的最终位移量确定围岩内部位移沿隧道径向的累计位移曲线,根据累积位移曲线特征判定围岩松动圈,根据斜管管口A点的最终位移值确定极限位移值。采用本方案,能将常规的后置径向测量围岩内部位移,变为前置沿隧道纵向测量围岩径向位移,从而使围岩松动圈和极限位移值的测量结果更为准确。

    一种城市非机动车道路面排水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981767A

    公开(公告)日:2022-01-28

    申请号:CN202111468244.9

    申请日:2021-12-03

    IPC分类号: E01C7/32 E01C11/22 E03F1/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非机动车道路面排水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可渗水底基层;可渗水底基层上依次铺设有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水泥混凝土层和面板单元;可渗水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水泥混凝土层和面板单元组成排水层,排水层内容置有若干根竖向立柱;竖向立柱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水段、不透水段、第二透水段和实心承载段;第一透水段位于可渗水底基层内,可渗水底基层的厚度为15~20cm。本发明通过在面板单元下方依次铺设的水泥混凝土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可渗水底基层以及竖向立柱对地面积水进行有效处理,当遭遇连续强降雨天气时,积水可由竖向立柱流入可渗水底基层中,增加排水系统整体的排水效率,避免路面产生积水现象。

    一种高地温隧道原位发电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803228A

    公开(公告)日:2021-12-17

    申请号:CN202111203659.3

    申请日:2021-10-1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地温隧道原位发电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包括用于产生电能的气液两相对流发电结构,所述气液两相对流发电结构包括绝热管道、热能转换装置、导热管以及低沸点工质;所述绝热管道设置于拱部初期支护和拱部二次衬砌之间,所述热能转换装置设置于所述绝热管道的内部,且所述热能转换装置与用电设备连接;所述导热管设置于仰拱初期支护和仰拱二次彻砌之间,且所述导热管与所述绝热管连通设置,所述低沸点工质设置于所述导热管内。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地温隧道原位发电系统及其施工方法,解决现有高地温隧道多采用隔热降温对高地温进行处理,无法有效利用高地温能源等问题。

    一种高地温隧道原位发电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803228B

    公开(公告)日:2023-01-24

    申请号:CN202111203659.3

    申请日:2021-10-1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地温隧道原位发电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包括用于产生电能的气液两相对流发电结构,所述气液两相对流发电结构包括绝热管道、热能转换装置、导热管以及低沸点工质;所述绝热管道设置于拱部初期支护和拱部二次衬砌之间,所述热能转换装置设置于所述绝热管道的内部,且所述热能转换装置与用电设备连接;所述导热管设置于仰拱初期支护和仰拱二次彻砌之间,且所述导热管与所述绝热管连通设置,所述低沸点工质设置于所述导热管内。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地温隧道原位发电系统及其施工方法,解决现有高地温隧道多采用隔热降温对高地温进行处理,无法有效利用高地温能源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