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其制造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630047A

    公开(公告)日:2005-06-22

    申请号:CN200410104963.2

    申请日:2004-12-15

    Abstract: 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在半导体晶片(11)上,通过栅极绝缘膜(14A)形成栅电极(15A)后,再在栅电极(15A)的侧面形成第1侧壁(16A)。以栅电极(15A)及第1侧壁(16A)为掩模,使用批处理式离子注入装置,注入第1导电性的杂质离子,从而形成扩散区(17)。在形成扩散区(17)之际,将杂质离子的注入方向设定成垂直于半导体晶片(11),并且分作4次进行离子注入,在每次的离子注入时,使半导体晶片(11)旋转90°。能够在形成与源极扩散区及漏极扩散区连接的低浓度的扩展区之际,以令人满意的合格率形成对栅电极而言对称性良好的扩展区。

    固体摄象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2252C

    公开(公告)日:2003-12-24

    申请号:CN96110466.X

    申请日:1996-05-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7/14812 H01L27/148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即使将象素部微细化,也不会导致垂直CCD部的转移电荷量降低的器件构造的固体摄象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在N(100)硅衬底1上形成第1p型阱2和第2p型阱3、在第2p型阱3内形成垂直CCD n+层4后,在包括垂直CCD n+层4的上层部的N(100)硅衬底1的表面层用杂质原子(p、As)离子注入形成p-层5,在垂直CCD n+层4的邻接部同时形成进行光电二极管部(8、9)与垂直CCD n+层4隔离的隔离部(5a)以及控制从垂直CCD n+层4的电荷读出的读出控制部5b。

    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203925B

    公开(公告)日:2013-06-19

    申请号:CN201080003062.8

    申请日:2010-07-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7802 H01L21/0465 H01L29/1608 H01L29/6606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包括:使用第一注入掩模层(30)向半导体层(2)注入杂质来形成体区域(6)的工序;使用第一注入掩模层(30)和第二注入掩模层(31)来注入杂质,从而在体区域(6)内形成接触区域(7)的工序;形成第三注入掩模层(32)之后,选择性地除去第二注入掩模层(31)的工序;在第一注入掩模层(30)的侧面形成侧壁(34)的工序;和通过注入杂质,在体区域(6)内形成源极区域(8)的工序。

    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203925A

    公开(公告)日:2011-09-28

    申请号:CN201080003062.8

    申请日:2010-07-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7802 H01L21/0465 H01L29/1608 H01L29/6606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包括:使用第一注入掩模层(30)向半导体层(2)注入杂质来形成体区域(6)的工序;使用第一注入掩模层(30)和第二注入掩模层(31)来注入杂质,从而在体区域(6)内形成接触区域(7)的工序;形成第三注入掩模层(32)之后,选择性地除去第二注入掩模层(31)的工序;在第一注入掩模层(30)的侧面形成侧壁(34)的工序;和通过注入杂质,在体区域(6)内形成源极区域(8)的工序。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404284A

    公开(公告)日:2009-04-08

    申请号:CN200810168914.3

    申请日:2008-09-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1/823462 H01L21/823418

    Abstract: 本发明以低成本提供混载有周边电路和抑制导通电阻的上升、具有高ESD抵抗性、闭锁抵抗性的横型高耐压晶体管的半导体装置。N型高浓度源极区域(107)的扩散层深度比N型低浓度源极区域(105b)的更深。另外,在N型低浓度源极区域(105b)的扩散层的下侧形成有P型基板接点区域(115a)。N型MOSFET的N型源极/漏极区域(105a)和横型高耐压MOS晶体管区域(203)的N型低浓度源极区域(105b)通过同一工序形成,P型MOSFET的P型源极/漏极区域(106)和P型基板接点区域(115a、115b)通过同一工序形成。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