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933616B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010396333.6

    申请日:2020-05-12

    IPC分类号: H01L23/53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对多个半导体元件和控制元件进行一封装化,实现寄生电感、寄生电阻的降低。半导体装置具备:在元件主面(1a)配置有漏电极(11)、源电极(12)及门电极漏电极(21)、源电极(22)及门电极(23)的半导体元件(2);与门电极(13)及门电极(23)导通的控制元件;包括互相分离的多个引线的引线框。多个引线包括搭载半导体元件(1)的引线(4A)、搭载半导体元件(2)的引线(4B)及搭载控制元件的引线(4C),引线(4A)和引线(4B)在x方向观察互相重合,引线(4C)在y方向观察与引线(4A)以及引线(4B)双方重合。(13)的半导体元件(1);在元件主面(2a)配置有

    半导体装置
    4.
    发明公开
    半导体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2805829A

    公开(公告)日:2021-05-14

    申请号:CN201980066078.4

    申请日:2019-10-09

    摘要: 半导体装置(A1)具备:第一端子(201A)和第二端子(201B);具有第一栅极电极(12A)、第一源极电极(13A)和第一漏极电极(14A)的第一开关元件(1A);具有第二栅极电极(12B)、第二源极电极(13B)和第二漏极电极(14B)的第二开关元件(1B)。在第一端子(201A)和第二端子(201B)之间串联连接有第一开关元件(1A)和第二开关元件(1B)。半导体装置(A1)具备在第一端子(201A)和第二端子(201B)之间与第一开关元件(1A)和第二开关元件(1B)并联连接的第一电容器(3A)。第一开关元件(1A)和第二开关元件(1B)在x方向上排列。第一电容器(3A)在z方向视角下与第一开关元件(1A)和第二开关元件(1B)的至少其一重叠。采用这种结构能够抑制浪涌电压。

    半导体装置
    8.
    发明公开
    半导体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1933616A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2010396333.6

    申请日:2020-05-12

    IPC分类号: H01L23/53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对多个半导体元件和控制元件进行一封装化,实现寄生电感、寄生电阻的降低。半导体装置具备:在元件主面(1a)配置有漏电极(11)、源电极(12)及门电极(13)的半导体元件(1);在元件主面(2a)配置有漏电极(21)、源电极(22)及门电极(23)的半导体元件(2);与门电极(13)及门电极(23)导通的控制元件;包括互相分离的多个引线的引线框。多个引线包括搭载半导体元件(1)的引线(4A)、搭载半导体元件(2)的引线(4B)及搭载控制元件的引线(4C),引线(4A)和引线(4B)在x方向观察互相重合,引线(4C)在y方向观察与引线(4A)以及引线(4B)双方重合。

    半导体装置
    9.
    发明公开
    半导体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0010462A

    公开(公告)日:2019-07-12

    申请号:CN201910035769.X

    申请日:2013-08-13

    摘要: 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包括:半导体层,具有依次层叠有第一导电型的漏极层、第二导电型的沟道层以及第一导电型的源极层的构造,所述源极层在所述半导体层的表面露出;栅极沟槽,从所述半导体层的所述表面起贯通所述源极层和所述沟道层,最深部达到所述漏极层;栅极绝缘膜,模仿所述栅极沟槽的内表面和所述半导体层的所述表面而形成;以及栅极电极,经由所述栅极绝缘膜被埋入于所述栅极沟槽,所述栅极绝缘膜的与所述半导体层的所述表面相接的部分与在所述栅极沟槽的侧面与所述沟道层相接的部分相比被形成得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