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075860B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210730900.6
申请日:2022-06-24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隧道通风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隧道网络通风系统及其设计方法,该网络通风系统用于送风、排风或排烟,包括分别设置于多管隧道的区间隧道内的多条主通风道,主通风道上设置有通风口,主通风道的两端均设置有通风机房和通风井,主通风道的两端分别与两端的通风机房连通,通风机房与通风井连通;相邻的两管隧道内的主通风道通过间隔设置的并联风道连通。本发明通过间隔设置的并联风道将多条主通风道连通形成通风网络,大大增加通风路径数量,减小主通风道面积,在取消中间风井的情况下提高通风区段适用长度,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工程造价,减小实施难度,有效解决现有长大隧道需通过增加风道面积和中间风井的方式实现通风的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411987A
公开(公告)日:2023-07-11
申请号:CN202310506575.X
申请日:2023-05-08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陈玉远 , 陈慧 , 肖明清 , 车轮飞 , 王华兵 , 付维纲 , 林昶隆 , 蔡崇庆 , 夏继豪 , 李森生 , 李国栋 , 刘健 , 刘俊 , 甘甜 , 王小飞 , 冯腾 , 梅方晨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气净化辅助型隧道通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空气净化辅助型隧道通风系统包括沿隧道长度方向依次布设的若干空气净化模块机和若干射流风机;控制方法包括:获取隧道信息,获取隧道内实时交通信息;根据交通信息,得到所需最小通风量,并控制空气净化模块机、射流风机,以调整隧道内的通风量。本发明实施例中,可根据隧道出、入口处的摄像机等设备获取在隧道内行车的实时交通信息,根据实时交通信息得到隧道实际所需最小通风量,控制空气净化模块机、射流风机的启、闭,以使空气净化模块机、射流风机的运行状态与实时交通路况相匹配,用于指导空气净化辅助型隧道通风系统的实际运行,为系统节能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7387146B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1710709076.5
申请日:2017-08-17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E21F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铁车站轨行区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包括设置在车站轨行区(1)上部的多个自然排热排烟风亭(2),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2)的下半部分设于地面以下,其底部设有排风口(3),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2)的顶部设有常闭电动排风口(5),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2)的上半部分两侧壁上设有常开排风口(4)。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地铁车站轨行区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方法。本发明的地铁车站轨行区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减小了地面风亭的占地面积,降低了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同时由于省去了车站排热风机及机房的设置,进而降低了工程的造价。
-
公开(公告)号:CN107675859B
公开(公告)日:2023-06-09
申请号:CN201711116539.3
申请日:2017-11-13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井自动防淹装置及方法,其中所述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风道内的底座,垂直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升降机构,固定端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外侧的上部的至少一个电动推杆,以及与所述电动推杆的推出端连接的防淹挡板,所述防淹挡板竖直设置且朝向风井百叶窗方向。本发明提供的风井自动防淹装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升降机构控制电动推杆和防淹挡板的高度,然后再利用电动推杆的推动挤压作用,将防淹挡板与风井百叶窗窗框预埋件紧密贴合,从而实现对风井百叶窗的防水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8397116B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1810180357.0
申请日:2018-03-05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E06B9/00 , E06B7/16 , E05F15/665 , E05F15/7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性挤压式自动升降防淹挡板系统,包括电机(1)、滑道(3)、绳链、防淹挡板(4)和卷筒组件(2),还包括控制中心、串联电磁条(9)、滑道电磁条(8)、挡板电磁条(7)和水位检测装置,所述控制中心与串联电磁条(9)、滑道电磁条(8)、挡板电磁条(7)电机(1)和水位检测装置连接,所述挡板电磁条(7)设于防淹挡板(4)的外侧,串联电磁条(9)设于防淹挡板(4)的顶面上,所述串联电磁条(9)与挡板电磁条(7)的磁极相同,滑道(3)外侧竖直设有滑道电磁条(8)。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建筑防水方法。本发明磁性挤压式自动升降防淹挡板系统,能在不开槽的情况下自动控制挡板下降实现防水,且密封良好。
-
公开(公告)号:CN115807852A
公开(公告)日:2023-03-17
申请号:CN202211546803.8
申请日:2022-12-02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高密闭型门式电动排烟阀装置,用于隧道内的通风排烟,高密闭型门式电动排烟阀装置包括框架阀体、叶板以及驱动装置,在框架阀体上形成有沿横向排布的通风口和留置口,通风口用以与隧道内的排烟通道连通,叶板沿横向活动安装于框架阀体,在叶板的活动行程上,叶板具有避让位置以及闭合位置,在避让位置,叶板活动至与留置口相对设置,以避让通风口进行排烟,在闭合位置,叶板活动至与通风口相对设置,以闭合通风口,驱动装置用以驱动叶板在避让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切换活动,因此可以解决传统排烟口的漏风问题,提高排烟效率,防止排烟系统失效的情况发生。
-
公开(公告)号:CN113513353A
公开(公告)日:2021-10-19
申请号:CN202110835926.2
申请日:2021-07-23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武汉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纵向接力式隧道超长安全通道防烟疏散方法,S1:隧道火灾报警系统监测到车行道发火灾后向FAS系统报警,FAS系统发出指令,开启工作井内的加压风机将工作井内的新鲜空气送入安全通道内;S2:通过余压阀调节,维持安全通道内正压值,以火灾点附近的防火门为中心50~500米范围内的双向接力射流风机开启喷射高速气流,诱导通道两端的新鲜空气由工作井沿着隧道纵向接力输送至火灾点附近的防火门;S3:被困人员通过火灾点附近的疏散口进入滑梯间/楼梯间,并通过防护门进入安全通道向隧道两端的工作井逃生。本发明还公开了对应的系统。本发明可以实现通道内接力送风至通道内任何地方,有效保证了隧道中部火灾工况下人员疏散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3217446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2110528636.3
申请日:2021-05-14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早晚通风控制系统及方法,包括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和变频控制系统,变频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变频器和人机交互界面,人机交互界面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与变频器连接,变频器与区间隧道通风系统的隧道风机连接,人机交互界面用于供操作者进行早晚隧道风量及运行时间的设定,并将设定的信息传递给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风量与频率的关系,计算出隧道早晚通风时在给定时间t所需风机运行频率f,在早晚通风工况下,变频器控制隧道风机以计算频率f进行通风,运行t小时后控制隧道风机停止运行。本发明根据用户设置早晚通风风量及运行时间,自动调整风机运行频率,控制风机运行,保证通风需求的同时,尽量减少通风能耗。
-
公开(公告)号:CN112664224A
公开(公告)日:2021-04-16
申请号:CN202011613698.6
申请日:2020-12-31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公路隧道车道板下疏散通道布置结构,包括隧道主体,隧道主体两端与工作井相连通,隧道主体中设有车道板,隧道主体被车道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车行道,隧道主体的下层并排依次设置有滑梯间/楼梯间、疏散通道、救援车道以及管廊,所述滑梯间/楼梯、所述疏散通道、所述救援车道以及所述管廊之间相互隔开,所述车行道与所述滑梯间/楼梯之间设有车道疏散口,所述滑梯间/楼梯与所述疏散通道之间设有第一防火门,所述疏散通道与所述救援车道之间设有第二防火门,所述救援车道两端设有救援车出入口。本发明中疏散通道独立设置,保证了疏散通道封闭性,有利于整个通道正压状态的维持,避免了两侧漏风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2412517A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申请号:CN202010544760.4
申请日:2020-06-15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排烟装置及隧道及排烟阀结构的安装方法,包括至少1个排烟阀结构及安装于隧道本体内顶部的烟道板,烟道板内设有至少1个风孔,各排烟阀结构安装于烟道板内的各风孔内,各排烟阀结构的上表面高度低于或等于烟道板的上表面高度。本发明中烟气穿过排烟阀结构进入到烟道板与隧道本体的内壁顶部之间形成的排烟道后并进行流通时,由于各排烟阀结构的上表面高度低于或等于烟道板的上表面高度,不至于对烟气的流通形成任何阻碍,减小了对排烟风机的动力性能要求,提高了烟气的流通效率和节省排烟风机的动力能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排烟装置因动力不足而失效、以及给隧道结构和人员疏散带来严重危害的技术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