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75571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512747.5
申请日:2024-10-28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nventor: 何巍 , 潘忠文 , 宁雷 , 张子剑 , 刘帅帅 , 刘伟 , 牟宇 , 高利军 , 张静 , 高波 , 戴婷婷 , 闫奕含 , 王晓雷 , 马上 , 周程林 , 李宁 , 沈治 , 董晓彬 , 石宝兰 , 张艳玲 , 曹长强 , 武玉玉
Abstract: 一种基于飞行模态识别需求的传感器布置方法,根据飞行模态参数辨识需求,分析所需要的传感器各类信息、待辨识的参数类型,根据分析所得内容设置传感器及对应安装位置,针对无助推固体运载火箭一阶梁模态,通过箭上传感器布置方案实现根据辨识需求设计传感器布置的目的,用于提供准确、高质量的飞行遥测数据。
-
公开(公告)号:CN119249595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211980.X
申请日:2024-08-30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 G06F30/15 , G06F30/20 , G06T17/00 , F42B15/01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脉动压力仿真计算方法,属于运载火箭总体设计技术领域。构建火箭脉动压力风洞试验模型,建立模型的外流场区域,对外流场区域及模型边界层、整流罩及下面级区域的网格进行划分,形成火箭外流场三维网格模型;将火箭外流场三维网格模型输入流体力学仿真系统,构建仿真模型,基于高精度流场求解方法进行非定常仿真计算,基于计算稳定数据的后处理方法采集火箭箭体沿轴线方向的脉动压力数据。通过发明的应用,在保证仿真结果与试验规律一致的情况下快速获取不同火箭构型的脉动压力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607104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762813.8
申请日:2024-06-13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 G06F30/15 , G06F30/28 , G06F119/14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暴露在高空羽流中箭体的三维干扰力计算方法,包括:步骤1,构建得到箭体的三维模型;步骤2,计算得到当前时间步上几何计算点处的流场密度;步骤3,计算得到当前时间步上几何计算点处的激波前压力、马赫数和温度;步骤4,计算得到当前时间步上几何计算点处的激波后压力;步骤5,通过积分方式得到当前时间步上几何计算点处的喷流干扰力;步骤6,重复步骤1~5,得到所有时间步上的喷流干扰力;步骤7,根据飞行遥测数据,对各时间步上的喷流干扰力进行修正后输出。本发明攻克了发动机高度欠膨胀燃气羽流对运载火箭箭体的三维干扰力难以通过地面试验和数值仿真进行快速预示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156694B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111274773.5
申请日:2021-10-29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nventor: 刘秉 , 李茂 , 董余红 , 宋漪萍 , 李平岐 , 栾宇 , 黄兵 , 黄辉 , 李东 , 杨虎军 , 娄路亮 , 田建东 , 吴洁 , 沈丹 , 冯韶伟 , 牟宇 , 王伟 , 王建明 , 沈安 , 于子文 , 王浩苏 , 金杰 , 夏超
IPC: H01R13/633 , H01R13/46 , H01R43/00
Abstract: 一种提升容错能力的电气系统箭地接口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控制系统和测量系统的脱拔连接器采用双层脱拔连接器,并且脱拔连接器插头电缆罩、插头壳体、插座壳体材料使用钛合金;S2、进行脱拔连接器的点位分布进行优化设计;S3、在箭上脱拔电缆一级尾段设置脱拔转接电分离连接器,起飞后控制系统发送电分离指令将脱拔转接电分离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分开,使TB信号切断;S4、对脱拔转接电分离连接器进行防护设计;S5、脱拔转接电分离连接器的插座采取钣金支架进行安装固定,脱拔转接电分离连接器外侧覆盖有柔性防热罩。本发明可有效提升运载火箭电气系统箭地接口的容错能力和箭地接口环境适应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5421543B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211360790.5
申请日:2022-11-02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nventor: 张青松 , 宋征宇 , 肖耘 , 李洪 , 王国辉 , 朱平平 , 吴义田 , 徐珊姝 , 陈晓飞 , 何巍 , 牟宇 , 刘银 , 赵永志 , 段保成 , 朱锡川 , 崔垒 , 袁赫 , 李静琳 , 王阿萍
IPC: G05D27/02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低温贮箱压力控制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建立姿态仿真模型,根据低温末级火箭滑行段的程序角变化要求,通过所述仿真模型对滑行段箭体的姿态调节状态进行仿真计算生成不同工况下的姿态控制方案;根据所述姿态控制方案中的参数指标变化生成调姿控制方案和优化目标;根据低温末级火箭的飞行任务剖面建立低温贮箱的三维流体运动仿真模型;根据所述三维流体运动仿真模型和滑行段的姿态控制方案对所述低温贮箱内推进剂运动和气枕压力变化进行仿真,并根据仿真结果更新姿态控制方案,并根据更新后的姿态控制方案控制所述低温贮箱的压力变化。本发明可提高微重力下贮箱压力预示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539119B
公开(公告)日:2021-10-01
申请号:CN202011378761.2
申请日:2020-11-30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nventor: 李东 , 刘秉 , 何巍 , 杨虎军 , 娄路亮 , 张兵 , 黄兵 , 黄辉 , 王建明 , 牟宇 , 李平岐 , 于子文 , 董余红 , 刘洋 , 李茂 , 宋敬群 , 马小龙 , 徐洋 , 胡元威
IPC: F02K9/5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变门限的推进剂利用系统调节方法,具体步骤如下:S1、贮箱内的连续液位传感器采集液位信息,并将液位信息传递给数字液位处理器;S2、数字液位处理器接收液位信息,并提取液位信息中传感器过节或过根时的死区特征信息;S3、推进剂剩余质量调节模块继续对剩余推进剂质量进行调节;S4、推进剂剩余质量调节模块根据当前液位高度实时计算推进剂剩余量的偏差B;S5、当B超出D,则推进剂剩余质量调节模块继续对剩余推进剂质量进行调节。本发明通过设置基于变门限的推进剂利用系统调节方法,减少推进剂利用调节次数,提高调节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03400043B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310349264.3
申请日:2013-08-12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运载火箭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高精度多项式运算的复杂系统传递函数计算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输入数据前处理;步骤2状态空间矩阵计算;步骤3采用FADEEVA法计算箭体的传递函数;步骤4扩充浮点数据信息,得到箭体加平台加陀螺的传递函数和箭体加平台加陀螺加舵机的传递函数;步骤5得到姿控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本发明突破了机器字长的限制保留有效数字,减小了计算舍入误差,提高了处理复杂系统时传递函数的求解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03699739B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310714272.3
申请日:2013-12-20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载火箭飞行时序自动设计与生成系统,属于航天器电气系统自动化设计领域。实现了飞行时序的标准化自动输出,避免了手动绘制时序图容易引入人为设计错误的问题,提高了设计效率;具备电池分析和判读数据自动导出功能,加强了判读与复查的可靠性;通过数据库实现不同型号、不同状态、不同发次火箭的飞行时序管理,减少重复劳动,合理有效的实现飞行时序技术状态变化的管控。
-
公开(公告)号:CN103970125A
公开(公告)日:2014-08-06
申请号:CN201410188934.2
申请日:2014-05-06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G05B23/02
Abstract: 发明公开了一种监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中惯组器件状态的方法,本发明包括发射前控制系统惯组脉冲量监测参数内容及计算公式,通过计算遥测参数惯组脉冲量一定间隔秒内正、负两路脉冲量的增量,实现对控制系统惯组器件的监测,通过监测结果结合固定的阈值判断惯组器件是否存在故障,当诊断出故障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运载火箭发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技术实现简单。此项技术成功应用于运载火箭发射前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19476436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512717.4
申请日:2024-10-28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大模型的航天装备故障树生成方法,属于航天可靠性技术领域;通过对多源异构信息进行解析,快速定位当前流程步骤,并在此基础上辅助用户获取操作细则、处置预案、设计机理、历史故障、注意事项等相关信息,实现信息推送、知识伴随。本技术支持实时数据的在线监测、趋势预测与异常预警,在出现异常时通过获取排故知识、相关数据,并辅以用户输入的故障现象描述,实现故障归因、辅助排故;本发明解决了多源异构数据难以有效整合利用、文本数据搜索效率低、质量差以及排故知识挖潜不充分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