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529578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704264.9
申请日:2024-06-03
申请人: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容量垂直运输系统及运输方法,包括:上行梯,用于承载乘客向上匀速运输;下行梯,用于承载乘客向下匀速运输;机械循环系统,用于驱动上行梯和下行梯循环运动;疏散楼梯间,紧邻上行梯和下行梯设置;上行梯和下行梯均包括升降平台,采用钢制间隔镂空横隔栅,用于承载乘客在上行梯或下行梯中运输。本发明提供的集升降机与自动扶梯功能于一体的大容量垂直运输系统及运输方法,通过上行梯和下行梯实现了持续、高效的垂直运输,同时与疏散楼梯间协同工作,为紧急情况提供了额外的疏散途径,在乘客进出方面实现了分流,确保人流清晰无冲突,提高运输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390750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567159.5
申请日:2024-05-09
申请人: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黄鹏 , 鞠岩 , 郭桃明 , 张燕镭 , 张扬 , 任运能 , 贠毓 , 文鹏 , 吕家悦 , 王明文 , 李震中 , 张志彬 , 田涛 , 王涛 , 杨新林 , 韩东升 , 李康 , 李少聪 , 吴登辉 , 熊黎
IPC分类号: E04F11/1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配式栏杆玻璃栏板安装结构,包括玻璃栏板和栏板立柱,所述玻璃栏板包括安全玻璃和承托件,每块安全玻璃的左右两侧各设一个承托件,承托件顶部设置有缺口,底部设置有凸缘,栏板立柱的中部柱身段设有凹口,凹口的深度与承托件的厚度一致,凹口的高度与所述承托件的高度一致,凹口的上部在栏板立柱内设有锁定机构,锁定机构与缺口相配合,凹口的下部在水平面上开设有与凸缘尺寸匹配的槽道。本发明通过简化安装步骤和优化结构设计,达到提高安装效率、降低安装和维护成本,以及增强安装过程的安全性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522854B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211253433.9
申请日:2022-10-13
申请人: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马云良 , 张扬 , 梁田 , 周会武 , 贠毓 , 王明文 , 吕家悦 , 周海春 , 蔡小俊 , 田涛 , 卞文文 , 徐荣华 , 黄健羽 , 胡凤祥 , 李永盛 , 安晓晓 , 张家驹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折叠防火门,包括固定在门洞内的门框、通过合页转动安装在门框上的母门、通过合页与母门转动相连的子门、固定安装在母门上部的双轴闭门器、一端与双轴闭门器的第一传动轴固定相连另一端与母门顶部门框转动相连的母门连杆机构、以及一端与双轴闭门器的第二传动轴固定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子门转动相连的子门连杆机构;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相互联动,转向相反,使母门被完全打开的同时子门也能被完全打开并折叠于母门背面。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防火门的升级改造,在满足正常消防要求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子门和母门的快速同步开启,既保证了疏散通道的有效净宽,又减少防火门外开后对其他通道的占用,安全可靠,生产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10005149B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1910316320.0
申请日:2019-04-19
申请人: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铁出入口雨棚,包括顶棚,所述顶棚的外顶和内顶可以为曲面,也可以为水平面、S型、Z字型或者折线型顶面;该顶棚下部设有贯穿孔,该贯穿孔的纵向沿着乘客进出地铁出入口的方向平行于顶棚布置;顶棚的下方在对应于该贯穿孔的位置设置自垂式百叶风口,自垂式百叶风口在地铁出入口内无风吹入时呈关闭状态,以封闭贯穿孔,从而控制雨水和飞虫的进入,在地铁出入口内有风吹入时被打开,以实现外部热风进入地铁出入口时顺利排出,避免带走地铁内部冷空气。本发明通过自垂式百叶风口可根据进风量的大小进行自行调节开口面积,无须后期运营人工操作干预,热空气通透性较好,减少热空气带走车站内部冷空气,实现车站内部节能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6167145B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310440313.8
申请日:2023-04-23
申请人: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F30/13 , G06F30/27 , G06Q50/26 , G06F111/06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道路下方综合体空间立体安全疏散体系构建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构建由首层架空避难走道及与地下空间首层连通的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组成的立体安全疏散体系;步骤S2.建立地下交通枢纽BIM精细化三维建筑模型并进行优化直到协同碰撞检查不再出现碰撞点结果;步骤S3.以降低安全设施设置成本和减少疏散时间为目标构建双层规划数学模型;步骤S4.采用遗传算法对所述步骤S3中的双层规划数学模型进行求解,获取最优解。本发明对疏散设施布局进行优化,构建了道路下方综合体空间立体安全疏散体系,保障了综合体地下空间复杂客流情况下人员疏散的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3467444B
公开(公告)日:2023-06-16
申请号:CN202110671951.1
申请日:2021-06-17
申请人: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5D1/02
摘要: 一种地下空间智能导引方法,在地下空间或地上建筑空间中安装多个位置装置;判断用户是否输入所需引导的起始点和终点;若用户未输入所需引导的起始点,则用户根据自身的移动设备向四周发射只有位置装置能匹配的信号;根据电磁波信号方向与移动设备到位置装置距离,得到移动设备到区域内的位置装置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位置装置的三维坐标和移动设备与位置装置的相对位置关系,计算得到移动设备的三维坐标,并作为起始点;根据所得到的起始点坐标及目标坐标,通过遗传算法对于多点之间进行路线规划。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对地下建筑空间内部的路线进行规划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167145A
公开(公告)日:2023-05-26
申请号:CN202310440313.8
申请日:2023-04-23
申请人: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F30/13 , G06F30/27 , G06Q50/26 , G06F111/06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道路下方综合体空间立体安全疏散体系构建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构建由首层架空避难走道及与地下空间首层连通的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组成的立体安全疏散体系;步骤S2.建立地下交通枢纽BIM精细化三维建筑模型并进行优化直到协同碰撞检查不再出现碰撞点结果;步骤S3.以降低安全设施设置成本和减少疏散时间为目标构建双层规划数学模型;步骤S4.采用遗传算法对所述步骤S3中的双层规划数学模型进行求解,获取最优解。本发明对疏散设施布局进行优化,构建了道路下方综合体空间立体安全疏散体系,保障了综合体地下空间复杂客流情况下人员疏散的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5492157A
公开(公告)日:2022-12-20
申请号:CN202210984496.5
申请日:2022-08-17
申请人: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圆盾构式地铁车站结构及区间结构,属于轨道交通车站领域,其通过构建第一盾构隧道,同时配合采用机械法施工其他附属、站厅公共区等部分,形成车站空间,打破了复杂工况时,深埋车站明挖范围大,埋深深,投资大,效果差的问题,不仅减少了站厅层至站台层的埋深,同时降低工程投资,缩短工期。本发明的单圆盾构式地铁车站结构,其在为乘客创造便捷的乘车体验的同时极大地节省了工程的土建投资及运营成本,进一步提升了运营工作人员长期在地下压抑的环境,开创了设计新思路,减少工程投资、降低施工风险,节约地上和地下空间的土地资源,具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474267A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2210777959.0
申请日:2022-06-28
申请人: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H04W64/00 , H04W24/00 , H04L41/14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稀疏布点的频谱态势补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对区域进行离散化处理;S2:在坐标系中稀疏选取若干离散网格交点,在选取点处部署感知节点,通过卡尔曼滤波对感知节点部署位置处的信号状态进行预测;S3:经过卡尔曼滤波方法预测感知节点位置处的频谱情况,作为变分贝叶斯方法的先验信息;S4:结合获取的电磁环境的先验信息求解出频谱地图。本方法充分利用了电磁环境的先验信息,可以生成更高精度的频谱地图,并联合高精度的频谱地图准确挖掘出辐射源的位置,将区域分割为多个不同的区域,通过稀疏的测量点采集数据,结合磁环境先验信息与信号传播特性,对全部区域内的频谱态势进行还原。
-
公开(公告)号:CN114357095A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111563663.0
申请日:2021-12-20
申请人: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涉及地理信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公共应急避难场所布局方法,包括基于规划图建立可视化模型;对可视化模型中的空间进行编号,得到多个空间点;采集规划图的GIS信息,并将GIS信息录入可视化模型中;选定多个空间点作为出发源,确定与应急避难时间对应的路程;分别以多个出发源为点,以出发源对应的路程作为半径画圆,得到多个位置极限距离;将多个位置极限距离的交汇密集处作为到达点;获取与到达点距离位置最近的避难场所;将避难场的位置信息在可视化模型上显示,为逃生人员选择了的最近的避难场所,解决了常规规划布局模式未充分考虑人员就近救急的避难要求,给人们的安全避难带来隐患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