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載子接面電晶體佈局結構
    4.
    发明专利
    雙載子接面電晶體佈局結構 审中-公开
    双载子接面晶体管布局结构

    公开(公告)号:TW201739034A

    公开(公告)日:2017-11-01

    申请号:TW105113040

    申请日:2016-04-27

    IPC分类号: H01L27/082

    摘要: 一種雙載子接面電晶體佈局結構,包含有一第一射極,該第一射極包含有一對第一側邊與一對第二側邊,且該等第一側邊垂直於該等第二側邊。該BJT佈局結構尚包含有一對設置於該第一射極之該等第一側邊之集極,且該第一電極設置於該對集極之間,以及一對設置於該第一射極之該等第二側邊之基極,且該第一電極設置於該對基極之間。

    简体摘要: 一种双载子接面晶体管布局结构,包含有一第一射极,该第一射极包含有一对第一侧边与一对第二侧边,且该等第一侧边垂直于该等第二侧边。该BJT布局结构尚包含有一对设置于该第一射极之该等第一侧边之集极,且该第一电极设置于该对集极之间,以及一对设置于该第一射极之该等第二侧边之基极,且该第一电极设置于该对基极之间。

    半導體裝置及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9.
    发明专利
    半導體裝置及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审中-公开
    半导体设备及半导体设备之制造方法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公开(公告)号:TW200945550A

    公开(公告)日:2009-11-01

    申请号:TW097149884

    申请日:2008-12-19

    IPC分类号: H01L

    摘要: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適於高性能橫向電晶體(HCBT)與CMOS電晶體之混載(BiCMOS)的橫向電晶體之構成及其製造方法。本發明之半導體裝置混載有HCBT100與CMOS電晶體200,HCBT100包含:開放區域21,其係藉由蝕刻包圍n-hill層11之元件分離氧化膜6而開口;多晶矽膜之射極電極31A、集極電極31B,其等係形成於開放區域21內,且具有使藉由元件分離氧化膜之蝕刻而露出之n-hill層11露出之厚度;及極薄氧化膜24,其係覆蓋n-hill層11之至少一部分。極薄氧化膜24產生作為保護膜之功能,該保護膜係於多晶矽膜被蝕刻成為射極電極31A、集極電極31B時,防止n-hill層11受到蝕刻。

    简体摘要: 本发明系提供一种适于高性能横向晶体管(HCBT)与CMOS晶体管之混载(BiCMOS)的横向晶体管之构成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之半导体设备混载有HCBT100与CMOS晶体管200,HCBT100包含:开放区域21,其系借由蚀刻包围n-hill层11之组件分离氧化膜6而开口;多晶硅膜之射极电极31A、集极电极31B,其等系形成于开放区域21内,且具有使借由组件分离氧化膜之蚀刻而露出之n-hill层11露出之厚度;及极薄氧化膜24,其系覆盖n-hill层11之至少一部分。极薄氧化膜24产生作为保护膜之功能,该保护膜系于多晶硅膜被蚀刻成为射极电极31A、集极电极31B时,防止n-hill层11受到蚀刻。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10.
    发明专利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审中-公开
    半导体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公开(公告)号:TW200527545A

    公开(公告)日:2005-08-16

    申请号:TW093138446

    申请日:2004-12-10

    IPC分类号: H01L

    摘要: 本發明之半導體元件(1)之基極區域(13)具有射極區域(14)、集極區域(15)、基極接觸區域(16)及電流抑制區域(17)。集極區域(15)以與射極區域(14)離間同時包圍射極區域(14)之方式形成。電流抑制區域(17)以覆蓋射極區域(14)之底面之方式形成於射極區域(14)之下方。電流抑制區域(17)有N型之導電性,具有較基極區域(13)高之雜質濃度,抑制由射極區域(14)之底面部流向集極區域(15)之電流。

    简体摘要: 本发明之半导体组件(1)之基极区域(13)具有射极区域(14)、集极区域(15)、基极接触区域(16)及电流抑制区域(17)。集极区域(15)以与射极区域(14)离间同时包围射极区域(14)之方式形成。电流抑制区域(17)以覆盖射极区域(14)之底面之方式形成于射极区域(14)之下方。电流抑制区域(17)有N型之导电性,具有较基极区域(13)高之杂质浓度,抑制由射极区域(14)之底面部流向集极区域(15)之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