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冷却装置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179743B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2210136761.4

    申请日:2022-02-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辆用冷却装置。该车辆用冷却装置具备:管道,其与配置于车辆的发热体连通;开口部,其设置于所述管道,位于配置在底板面板的上方的座椅中的座面部的下方,并且在车室开口;以及风扇,其向所述发热体供给从所述开口部吸入到所述管道的空气,所述开口部位于相对于座椅固定部中的车身前方侧的座椅固定部靠车身后方的位置,该座椅固定部在配置于比所述座面部的前端靠车身后方的状态下将所述座椅固定于所述底板面板。

    蓄电池封装体的冷却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0931670B

    公开(公告)日:2022-07-19

    申请号:CN201910821065.5

    申请日:2019-08-30

    Inventor: 大熊香苗

    Abstract: 一种以最小限度的部件个数来构成二层构造的蓄电池壳体中的、上层的蓄电池壳体的冷却介质套。在叠合在第一蓄电池壳体(31)的上侧的第二蓄电池壳体(32)的壳体下壁(42a)形成有朝上凹陷的凹部(42b),在凹部(42b)的上表面载置有蓄电池(45),在凹部(42b)的下表面和与其结合的第一蓄电池壳体(31)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冷却介质套(47),因此,不仅能够不追加特别的构件地利用现有的第一蓄电池壳体(31)及第二蓄电池壳体(32)来构成冷却介质套(47),而且,即使在万一冷却介质从冷却介质套(47)泄漏的情况下,该冷却介质也不会浸入第一蓄电池壳体(31)或第二蓄电池壳体(32)的内部。

    混合动力车辆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877580A

    公开(公告)日:2020-03-13

    申请号:CN201910570795.2

    申请日:2019-06-27

    Abstract: 一种混合动力车辆,在四轮驱动的电动车辆中高效地配置从蓄电池封装体向搭载于车身后部的第二电动马达供电的第二电力线。蓄电池封装体的壳体前壁的第一连接器经由第一电力线与第一电动马达连接,蓄电池封装体的壳体后壁的第二连接器经由第二电力线与第二电动马达连接,具备配置于蓄电池封装体的后方的燃料箱和设置于从发动机通过蓄电池封装体的车宽方向一侧面并向后方延伸的排气管且在蓄电池封装体的后方以接近燃料箱的方式倾斜的消音器,在沿着上下方向观察时由第二连接器、燃料箱及消音器包围的空间中配置第二电力线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利用因不能将高温的消音器与燃料箱接近地配置而产生的浪费空间,从而空间效率良好地配置第二电力线。

    电动车辆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654516B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1980056574.1

    申请日:2019-06-10

    Abstract: 蓄电池壳体(31、32)通过将小型的第二蓄电池壳体(32)载置于大型的第一蓄电池壳体(31)的前上部而构成,第二蓄电池壳体(32)配置于后部座椅(16)的座椅座垫(16a)的前部下方,在第一蓄电池壳体(3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下表面形成有凹部(33a),该凹部(33a)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供排气通路构件(19)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收容于第一蓄电池壳体(31)的蓄电池模块(37)配置于凹部(33a)的左右两侧,收容于第二蓄电池壳体(32)的蓄电池模块(45)以使长度方向朝向车宽方向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将后部座椅(16)配置于尽可能低的位置,从而确保了头上空间。

    电池外壳的固定结构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901361B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1910742044.4

    申请日:2019-08-12

    Inventor: 大熊香苗

    Abstract: 一种电池外壳的固定结构,电池外壳(31)的朝向车宽度方向外侧的外壳侧壁(31d)具备向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并固定于车身的至少两个固定部(31g)和形成为与外壳侧壁(31d)对置的面形状并将至少两个固定部(31g)在前后方向连结的连结壁(31h),固定部(31g)及连结壁(31h)与电池外壳(31)一体形成,因此侧面碰撞的碰撞载荷传入电池外壳时由两个固定部(31g)、连结壁(31h)及外壳侧壁(31d)围成的空间被压扁,能够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固定部(31g)及连结壁(31h)与金属压铸件制的电池外壳(31)一体形成,因此不仅能削减部件数量,还能通过固定部及连结壁提高电池外壳的刚性。从而,使电动车辆的电池外壳的强度增加而提高侧面抗碰撞性能。

    蓄电池包的配置结构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638681A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1980056617.6

    申请日:2019-07-04

    Abstract: 在蓄电池包的配置结构中,蓄电池壳体(20)的壳体主体(31)为金属压铸制,因此,通过使从壳体底壁(31a)向上方隆起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31e)和从壳体侧壁(31d)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第二固定部(31g)与壳体主体(31)一体地形成能够削减部件数量、重量,不仅如此,而且能够使具备横梁(31e)及第二固定部(31g)的壳体主体(31)的强度增加来提高耐侧面碰撞性能。另外,从壳体侧壁(31d)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第二固定部(31g)固定于地板框架(15),因此,侧面碰撞的碰撞载荷从地板框架(15)向壳体主体(31)的横梁(31e)直接地传递并被支承,由此,即使通过使地板框架(15)的强度下降来实现轻量化,也能够确保耐侧面碰撞性能。

    蓄电池封装体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819712A

    公开(公告)日:2020-10-23

    申请号:CN201880090676.0

    申请日:2018-03-06

    Abstract: 将层叠有多个方形单体(14)的单体层叠体(15)收纳在蓄电池壳体(12)的内部的蓄电池封装体(11)具备:端板(20),其配置在单体层叠体(15)的层叠方向一端侧;楔构件(19),其配置在端板(20)的与单体层叠体(15)相反的一侧;以及螺栓(18),其配置在与层叠方向正交的螺栓拧入方向上,来对楔构件(19)朝向蓄电池壳体(12)的底壁(12c)施力,其中,楔构件(19)与端板(20)相互抵接的第一抵接面(19b、20a)由朝着螺栓拧入方向而向螺栓(18)侧倾斜的倾斜面构成,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强力压紧单体层叠体(15)来抑制方形单体(14)的膨胀,而且能够使蓄电池封装体(11)小型轻量化,且提高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

    电源装置及输送设备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539139B

    公开(公告)日:2020-05-05

    申请号:CN201710416262.X

    申请日:2017-06-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省略受电部专用的冷却机构的电源装置及输送设备。电源装置(10)具备:电池箱(50),其收容电池模块(21~24)及接线盒(27);受电部(30),其以非接触方式从送电部(T)接受交流;整流器(40),其将受电部所接受的交流转换为直流并输出;交流导线(41),其将受电部与整流器的输入侧连接;以及直流导线(42),其将整流器的输出侧与接线盒(27)连接,其中,受电部(30)经由散热片(33)与电池箱(50)连接,在电池箱上,在与受电部(30)对置的面设有开口部(51a),交流导线(41)、直流导线(42)及整流器中的任一个以通过开口部(51a)的方式配置,电池箱(50)的热容量比受电部的热容量大。

    电池外壳的固定结构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901361A

    公开(公告)日:2020-03-24

    申请号:CN201910742044.4

    申请日:2019-08-12

    Inventor: 大熊香苗

    Abstract: 一种电池外壳的固定结构,电池外壳(31)的朝向车宽度方向外侧的外壳侧壁(31d)具备向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并固定于车身的至少两个固定部(31g)和形成为与外壳侧壁(31d)对置的面形状并将至少两个固定部(31g)在前后方向连结的连结壁(31h),固定部(31g)及连结壁(31h)与电池外壳(31)一体形成,因此侧面碰撞的碰撞载荷传入电池外壳时由两个固定部(31g)、连结壁(31h)及外壳侧壁(31d)围成的空间被压扁,能够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固定部(31g)及连结壁(31h)与金属压铸件制的电池外壳(31)一体形成,因此不仅能削减部件数量,还能通过固定部及连结壁提高电池外壳的刚性。从而,使电动车辆的电池外壳的强度增加而提高侧面抗碰撞性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