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装置及通信装置
    1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184435B

    公开(公告)日:2017-04-12

    申请号:CN201410216480.5

    申请日:2014-05-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线装置及通信装置。本发明包括:在卡片模式和读写器模式下对Tx端子的内部阻抗进行切换的RFIC(10);连接至Tx端子的天线电路(12);在施加有控制电压时其电容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天线电路(12)的谐振频率发生变化的可变电容元件(C22);连接在Tx端子和天线电路(12)之间,对Tx端子和天线电路(12)之间进行阻抗匹配的匹配电路(11);以及将与Tx端子上产生的电压相应的控制电压施加到可变电容元件(C22)上的整流电路(13)。在从Tx端子输出信号的情况下,为了将天线电路(12)的谐振频率设为与读写器模式相对应的谐振频率(13.56MHz),整流电路(13)输出施加到可变电容元件(C22)上的控制电压。

    天线装置及通信装置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184435A

    公开(公告)日:2014-12-03

    申请号:CN201410216480.5

    申请日:2014-05-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线装置及通信装置。本发明包括:在卡片模式和读写器模式下对Tx端子的内部阻抗进行切换的RFIC(10);连接至Tx端子的天线电路(12);在施加有控制电压时其电容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天线电路(12)的谐振频率发生变化的可变电容元件(C22);连接在Tx端子和天线电路(12)之间,对Tx端子和天线电路(12)之间进行阻抗匹配的匹配电路(11);以及将与Tx端子上产生的电压相应的控制电压施加到可变电容元件(C22)上的整流电路(13)。在从Tx端子输出信号的情况下,为了将天线电路(12)的谐振频率设为与读写器模式相对应的谐振频率(13.56MHz),整流电路(13)输出施加到可变电容元件(C22)上的控制电压。

    反熔丝元件
    1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473676A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1080031303.X

    申请日:2010-07-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3/5252 H01L25/167 H01L2924/0002 H01L2924/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动作电压的施加而发生短路时,不会产生开路不良的反熔丝元件。本发明的反熔丝元件(10)具有:绝缘层(22);形成于绝缘层(22)的上下面的一对电极层(21)、(23);和以与电极层(23)的同绝缘层(22)形成静电电容的部分接触的方式形成的引出电极(42)。并且,被构成为产生构造变化部(29),该构造变化部(29)具有:在施加了绝缘层(22)的绝缘破坏电压以上的电压时,一对电极层(21)、(23)相互熔融以将绝缘层(22)卷入的形态而短路的短路部(27);和通过绝缘层(22)被卷入而使一对电极层(21)、(23)和绝缘层(22)消失的消失部(28)。并且,引出电极(42)的与电极层(23)接触的部分的最大直径大于构造变化部(29)的最大直径。

    电容器
    19.
    发明公开
    电容器 审中-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497900A

    公开(公告)日:2025-02-21

    申请号:CN202380052136.4

    申请日:2023-07-04

    Inventor: 中矶俊幸

    Abstract: 电容器(10)具备导电性的基板(20)、配置于基板(20)的上表面(201)的电介质(31)、配置于电介质(31)的上表面且与基板(20)夹着电介质(31)对置的电极(41)、配置于电极(41)的上表面且与电极(41)电连接的外部连接用的端子电极、和覆盖电极(41)、电介质(31)、端子电极的除了外部连接部以外的部分以及基板(20)的一部分的绝缘膜(60)。将电介质(31)的厚度设为Td,将连接端子电极的未被绝缘膜(60)覆盖的部分和基板(20)的未被绝缘膜(60)覆盖的部分的沿着绝缘膜(60)的表面的距离设为Tsr,厚度Td和距离Tsr满足Tsr

    电子部件
    20.
    发明公开
    电子部件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974862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380029119.9

    申请日:2023-03-13

    Abstract: 电子部件(102)具备半导体基板(1)、形成在半导体基板(1)的表层侧的绝缘体层(2)、形成在绝缘体层(2)内的内部电极(3A1、3A2、3B)、形成在半导体基板(1)的表层侧的由热氧化膜形成的电介质层(4)、在比内部电极(3A1、3A2)靠表层侧的位置与内部电极(3A1、3A2)导通的引出电极(5A1、5A2)、在比内部电极(3B)靠表层侧的位置与内部电极(3B)导通的引出电极(5B1、5B2)、在比引出电极(5A1、5A2)靠表层侧的位置与引出电极(5A1、5A2)导通的外部电极(6A)、以及在比引出电极(5B1、5B2)靠表层侧的位置与引出电极(5B1、5B2)导通的外部电极(6B)。在与半导体基板的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所述第二引出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二内部电极的内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