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接型功率器件封装结构和封装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081642A

    公开(公告)日:2020-04-28

    申请号:CN201911064150.8

    申请日:2019-11-0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压接型功率器件封装结构和封装方法,封装结构包括分体式管壳和位于分体式管壳内部的压接型功率器件;分体式管壳包括上封接件(2)和下封接件(1),所述上封接件(2)和下封接件(1)之间形成密闭腔体;压接型功率器件(5)下表面与下封接件(1)的底部固定,其上表面上封接件(2)的底部固定;分体式管壳内充斥绝缘介质。本发明采用绝缘油或者绝缘气体作为绝缘介质,能够通过绝缘介质提高了功率器件的耐压能力;上封接件和下封接件通过冷压焊接形式固定,在管壳内部形成了密封腔体,大大提高了分体式管壳的密封性能和绝缘可靠性;本发明还提高了封装结构的散热性能和散热效率。

    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808924A

    公开(公告)日:2021-12-17

    申请号:CN202110993761.1

    申请日:2021-08-27

    IPC分类号: H01L21/04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具有掺杂的SiC外延片;在SiC外延片上形成第一掩膜层;对第一掩膜层进行图形化处理,曝露出第一离子注入区域;向第一离子注入区域进行离子注入,注入类型与SiC外延片的掺杂类型相同;去除第一掩膜层;去除第一掩膜层之后在SiC外延片上形成第二掩膜层;对第二掩膜层进行图形化处理,曝露出第二离子注入区域;向第二离子注入区域进行离子注入,注入类型根据半导体器件中离子注入结构的类型确定;去除第二掩膜层;激活第二离子注入区域注入的离子;制作半导体器件的其他结构。该方法旨在解决器件在雪崩击穿过程中电荷在第二注入边缘区域聚集发生击穿的问题。

    一种SiC JBS器件的布局方法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261724A

    公开(公告)日:2020-06-09

    申请号:CN201811453239.9

    申请日:2018-11-3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SiC JBS器件的布局方法,包括:在碳化硅衬底的晶面上生长外延层,并在所述外延层上划分矩形结构的有源区;在所述有源区周边布置终端保护区,在所述有源区内布置多个P型区,且所述多个P型区呈多行多列交错排列,将离子注入每个P型区,在各P型区之间布置肖特基接触区;在碳化硅衬底背面淀积欧姆接触金属层生成SiC JBS器件。本发明在SiC JBS器件中布局了多个P型区呈多行多列交错排列,保证了SiC JBS器件的反向击穿特性的同时增加了肖特基势垒区域面积,提高了导通能力。

    一种半导体器件封装结构及封装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630649B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1810712859.3

    申请日:2018-06-29

    IPC分类号: H01L23/48 H01L21/6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器件封装结构及封装方法,该半导体器件封装结构,包括: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与所述第一电极片相对设置;半导体器件芯片,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之间;以及导电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半导体器件芯片与所述第一电极片之间和/或所述半导体器件芯片与所述第二电极片之间。该封装结构通过在半导体器件芯片与电极片之间设置导电弹性部件,通过该导电弹性部件缓冲并释放封装时施加在所述功率半导体器件芯片上的应力,有效保护功率半导体器件芯片不因局部受力过大而损坏,有效提高器件封装的可靠性,获得良好的封装和器件性能。

    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备方法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242571A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2111496268.5

    申请日:2021-12-09

    IPC分类号: H01L21/0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备方法。所述半导体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半导体衬底;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上形成第一外延层;在所述第一外延层背离所述半导体衬底的一侧表面形成扩散膜,所述扩散膜中具有扩散原子;形成所述扩散膜之后,进行退火处理以使得所述扩散原子进入所述第一外延层中,所述扩散原子适于填补所述第一外延层中的原子空位。本发明将所述扩散膜中的扩散原子导入所述第一外延层填补所述第一外延层内部的空位,在降低所述第一外延层内的深能级缺陷,达到提升载流子寿命目的同时,避免了对所述第一外延层表面产生损伤,且实施方便,降低了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