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控制装置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154248A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申请号:CN201780027278.X

    申请日:2017-03-22

    Abstract: 在分层燃烧运行时,在火花塞周围稳定地形成分层混合气体。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内燃机的内燃机控制装置,所述内燃机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燃机中设置:流体喷射阀,其设置成沿着火花塞的轴向;以及燃料喷射阀,其与所述流体喷射阀独立地构成,并在与所述流体喷射阀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设置,内燃机控制装置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在压缩行程中控制所述流体喷射阀以及所述燃料喷射阀,以使流体从所述流体喷射阀喷射之后,使流体从所述燃料喷射阀喷射。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1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002585A

    公开(公告)日:2017-08-01

    申请号:CN201580065052.X

    申请日:2015-11-25

    Abstract: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即使在向各气缸喷射的燃料温度可能产生差异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控制发动机。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控制具备向多个气缸分别直接喷射燃料的燃料喷射阀的内燃机,并且具备获取向各上述气缸喷射的每个燃料的温度的燃料温度获取机构,基于由上述燃料温度获取机构获取的每个燃料的温度,设定各上述气缸的每一个的燃料喷射阀控制量、点火控制量、吸气排气阀控制量的至少一个。或者,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控制具备向多个气缸分别直接喷射燃料的燃料喷射阀的内燃机,并且具备:闭阀时期检测机构,其检测各上述燃料喷射阀的阀芯的闭阀时期;以及燃料温度推断机构,其根据由上述阀动作检测机构检测到的阀的闭阀期间,来推断燃料的温度。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1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002585B

    公开(公告)日:2020-02-28

    申请号:CN201580065052.X

    申请日:2015-11-25

    Abstract: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即使在向各气缸喷射的燃料温度可能产生差异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控制发动机。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控制具备向多个气缸分别直接喷射燃料的燃料喷射阀的内燃机,并且具备获取向各上述气缸喷射的每个燃料的温度的燃料温度获取机构,基于由上述燃料温度获取机构获取的每个燃料的温度,设定各上述气缸的每一个的燃料喷射阀控制量、点火控制量、吸气排气阀控制量的至少一个。或者,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控制具备向多个气缸分别直接喷射燃料的燃料喷射阀的内燃机,并且具备:闭阀时期检测机构,其检测各上述燃料喷射阀的阀芯的闭阀时期;以及燃料温度推断机构,其根据由上述阀动作检测机构检测到的阀的闭阀期间,来推断燃料的温度。

    内燃机的活塞和内燃机的活塞冷却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546367A

    公开(公告)日:2019-12-06

    申请号:CN201880027062.8

    申请日:2018-04-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提高热效率、减少排出气体有害成分,并且抑制爆震和提前点火等异常燃烧的发生的新的内燃机的活塞。在活塞内形成有冷却通路(200),并且在活塞顶面的表面设置有:第1隔热层(101),其由热导率和体积比热比活塞基材小的材料形成;和第2隔热层(102),其由热导率和体积比热比该第1隔热层(101)小的材料形成,连接第1隔热层(101)和冷却通路(200)的第1距离设定成小于连接第2隔热层(102)和冷却通路(200)的第2距离。能够利用第2隔热层减少冷却损失,并且利用第1隔热层促进附着于活塞的燃料的气化,减少排出气体有害成分。此外,由于第1距离小于第2距离,第1隔热层的温度不会过度上升,能够抑制爆震和提前点火的发生。

    内燃机用活塞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268151A

    公开(公告)日:2019-09-20

    申请号:CN201880009933.3

    申请日:2018-02-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热效率的提高和污染物的减少、而且能防止活塞的过热而防止爆震、早燃的发生以及空气填充效率的降低的内燃机用活塞。本发明的内燃机用活塞(100a)构成内燃机(200)的燃烧室(9)的一部分,该活塞(100a)的特征在于,具有:基材(103);第1膜(101),其设置在基材(103)的与燃烧室(9)接触的顶面的一部分;以及第2膜(102),其设置在顶面的其他部分,第1膜(101)的热导率及热容量小于基材(103),第2膜(102)的热导率小于基材(103),而且热容量大于第1膜(101)。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