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CMOS器件的自形成金属硅化物栅极

    公开(公告)号:CN101080811A

    公开(公告)日:2007-11-28

    申请号:CN200680001430.9

    申请日:2006-01-10

    IPC分类号: H01L21/336 H01L29/76

    摘要: 一种用于在FET器件中形成金属硅化物栅极的工艺,其中硅化物是自形成的(即,不需要单独的金属/硅反应步骤而形成),且不需要硅材料的CMP或回蚀。第一层硅材料(3)(多晶硅或非晶硅)形成于栅极电介质(2)上;然后在上述第一层(3)上形成一层金属(4),并在上述金属层(4)上形成第二层硅(5)。随后,实施高温(大于700℃)处理步骤,如源/漏激活退火;该步骤有效地通过金属与第一层内的硅反应在栅极电介质(2)上形成硅化物层(30)。可以实施第二高温处理步骤(如源/漏硅化),有效地利用第二层(5)的硅形成第二硅化物层(50)。各层的厚度是这样的:在高温处理中,基本上第一层的全部和至少第二层的一部分被硅化物材料取代。因此,可以产生充分硅化的栅极结构。

    用于在CMOS器件中形成自对准双重全硅化栅极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069282A

    公开(公告)日:2007-11-07

    申请号:CN200580041421.8

    申请日:2005-12-01

    IPC分类号: H01L21/8238

    CPC分类号: H01L21/823835

    摘要: 一种只要求一个光刻层次的在CMOS器件中形成双重自对准全硅化栅极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含:在半导体衬底(252)中形成具有第一阱区域(253)的第一类型的半导体器件(270),在第一阱区域(253)中形成第一源极/漏极硅化物区域(266),和形成与第一源极/漏极硅化物区域(266)隔离的第一类型的栅极(263);在半导体衬底(252)中形成具有第二阱区域(254)的第二类型的半导体器件(280),在第二阱区域(254)中形成第二源极/漏极硅化物区域(256),和形成与第二源极/漏极硅化物区域(256)隔离的第二类型的栅极(258);在第二类型的半导体器件(280)上选择性地形成第一金属层(218);只在第二类型的栅极(258)上执行第一全硅化(FUSI)栅极形成;在第一和第二类型的半导体器件(270、280)上淀积第二金属层(275);和只在第一类型的栅极(263)上执行第二FUSI栅极形成。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6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933158A

    公开(公告)日:2007-03-21

    申请号:CN200610093208.8

    申请日:2006-06-22

    摘要: 在将晶体管的栅极电极全硅化物化之际,根据栅极长度或栅极面积等对图案的依赖性,在未反应的多晶硅区域或硅化物的组成局部不同的区域不形成栅极电极。半导体装置,包括顺次形成在半导体衬底的第一区域(A)上,具有第一栅极绝缘膜(104A)及全硅化物化了的第一栅极电极(115A)的第一N型金属绝缘体半导体晶体管(51),和顺次形成在半导体衬底的第二区域(B)上,具有第二栅极绝缘膜(104B)及全硅化物化了的第二栅极电极(115B)的第二N型金属绝缘体半导体晶体管(52)。第二栅极电极的栅极长度,比第一栅极电极的栅极长度大,且,第二栅极电极的栅极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厚度,比第一栅极电极的厚度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