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电阻及其制备方法、电子器件、芯片和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8136615A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410546698.0

    申请日:2024-05-06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薄膜电阻及其制备方法、电子器件、芯片和电子设备。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薄膜电阻材料层下方设置包括一个或多个梳状结构层的梳状结构,可以有效地平衡电阻的生长应力,减少应力集中现象,增强薄膜电阻材料层的机械稳定性,充分提升电阻的平整度和均一性,降低材料表面缺陷;进一步地,在与衬底垂直的平面上,薄膜电阻材料层的边缘与梳状结构的边缘以及衬底的边缘对齐时,可有效避免光刻过程中由于不规则反射效应造成的电阻损伤,降低材料内部缺陷,从而综合提升温度稳定性,由此大幅度降低了电阻的温度系数,提升了电阻的精度水平,进而满足了芯片产品的应用需求。

    横向双扩散场效应晶体管、制作方法、芯片及电路

    公开(公告)号:CN118610266B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11082427.0

    申请日:2024-08-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横向双扩散场效应晶体管、制作方法、芯片及电路,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晶体管包括:衬底、第一阱区、体区、漂移区、源极、漏极和栅极,场板凹槽,形成于漂移区;夹层结构,形成于场板凹槽内,夹层结构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第一氧化层、氮化硅层和第二氧化层;第一氧化层为中间薄两边厚的构型,包括:垫底氧化层和两个氧化侧墙,氧化侧墙突出于衬底;多晶硅层,形成于夹层结构上表面;多晶硅层和夹层结构共同构成场板结构,在多晶硅层施加电压之后,夹层结构能存储电荷,控制载流子在漂移区内的流通路径。本发明能够存储电荷,改善表面的自热效应,提高击穿电压,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增强场板的作用,提高击穿电压,节省工艺流程。

    横向双扩散场效应晶体管、制作方法、芯片及电路

    公开(公告)号:CN118610266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1082427.0

    申请日:2024-08-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横向双扩散场效应晶体管、制作方法、芯片及电路,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晶体管包括:衬底、第一阱区、体区、漂移区、源极、漏极和栅极,场板凹槽,形成于漂移区;夹层结构,形成于场板凹槽内,夹层结构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第一氧化层、氮化硅层和第二氧化层;第一氧化层为中间薄两边厚的构型,包括:垫底氧化层和两个氧化侧墙,氧化侧墙突出于衬底;多晶硅层,形成于夹层结构上表面;多晶硅层和夹层结构共同构成场板结构,在多晶硅层施加电压之后,夹层结构能存储电荷,控制载流子在漂移区内的流通路径。本发明能够存储电荷,改善表面的自热效应,提高击穿电压,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增强场板的作用,提高击穿电压,节省工艺流程。

    芯片的三维建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7556777B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410048392.2

    申请日:2024-01-12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芯片的三维建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属于半导体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芯片的平面版图,并获取芯片流片的层级信息和光罩信息;基于层级信息和光罩信息,确定平面版图中芯片各层对应的层级几何参数;基于层级信息和光罩信息,进行逻辑运算,得到芯片的轻掺杂漏结构的层级几何参数;基于平面版图、芯片各层对应的层级几何参数以及轻掺杂漏结构的层级几何参数,进行三维建模,得到芯片的三维结构模型,三维结构模型包括轻掺杂漏结构对应的模块。该方法可以构建出包括LDD区域的三维结构模型,完整、准确地展示芯片的几何结构,保证模型中器件电学性能及可靠性的准确性,有助于提升芯片仿真精度。

    隔离电容以及隔离电容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316931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610520.X

    申请日:2023-11-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芯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隔离电容以及隔离电容的制备方法。所述隔离电容包括:设于基底上的下极板;设于所述下极板上的第一绝缘介质;设于所述第一绝缘介质内的金属层,其中所述金属层的边缘为平滑曲面结构,以及所述平滑曲面结构与所述金属层的配合面为切面;以及设于所述第一绝缘介质上的上极板,其中所述上极板与所述金属层经由金属通道相连。本发明至少部分解决隔离电容的上极板的金属末端尖角及侧边放电问题,同时将上极板的高电压、强电场引入到二氧化硅体内,避免不同介质层界面处(易击穿点)发生击穿导致器件失效的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