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035068B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111245540.2
申请日:2021-10-26
Applicant: 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R31/3842 , G01R31/38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型电池系统及其剩余电量估计方法,包括若干串联的磷酸铁锂电池,还包括至少一串三元电池,所述三元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串联设置;所述剩余电量估计方法包括:获取三元电池初始SOC和磷酸铁锂电池初始SOC,并基于所述三元电池初始SOC修正磷酸铁锂电池初始SOC,获得磷酸铁锂电池第二初始SOC;采用基于三元电池的电池模型法修正电流积分过程中的系数,提高磷酸铁锂电池的SOC估算精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SOC估计精度高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4035068A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111245540.2
申请日:2021-10-26
Applicant: 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R31/3842 , G01R31/38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型电池系统及其剩余电量估计方法,包括若干串联的磷酸铁锂电池,还包括至少一串三元电池,所述三元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串联设置;所述剩余电量估计方法包括:获取三元电池初始SOC和磷酸铁锂电池初始SOC,并基于所述三元电池初始SOC修正磷酸铁锂电池初始SOC,获得磷酸铁锂电池第二初始SOC;采用基于三元电池的电池模型法修正电流积分过程中的系数,提高磷酸铁锂电池的SOC估算精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SOC估计精度高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7374438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678544.9
申请日:2023-12-08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IPC: H01M10/42 , H01M4/13 , H01M4/133 , H01M4/134 , H01M4/139 , H01M4/1393 , H01M4/139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包含其的电池,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该负极极片包括:极片基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涂层,设置在极片基体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其中,涂层具有通孔结构;且按重量百分比计,涂层的成分包括80~99.5wt%的功能材料和0.5~20wt%的第一粘结剂;功能材料选自二氧化硅、氧化铝、二氧化钛、二氧化锆、氧化钒、氟化镁、氟化钙、氮化硼、氮化钛、间苯二酚‑甲醛、三聚氰胺‑甲醛、氨基甲酸乙酯、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甲聚苯乙烯或聚双环戊二烯中的一种或多种。基于此,产品可以兼顾优异的安全性能与电芯内阻。
-
公开(公告)号:CN115173001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0683754.6
申请日:2022-06-16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IPC: H01M50/536 , H01M50/54 , H01M50/538 , H01M50/528 , H01M50/531 , H01M10/058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极耳结构、电池及其加工方法,新型极耳结构包括多个极耳,多个极耳中的两个极耳设有定位部,每个极耳上设有一个定位部,定位部的两端设置在极耳的左、右两侧,两个定位部上焊接有导电柄。电池包括电芯本体、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电芯本体是由极片带堆叠而成,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分别由具有定位部的极耳和极耳组构成,极耳组焊接在极耳上,多个极耳依次设置在极片带上,在多个极耳中的两个极耳上设置定位部,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的侧耳在导入导电柄后切除。本发明新型极耳结构和电池,能够减少虚焊、过焊以及焊穿等不良现象造成拉力强度达不到的情况,减少后续工序出现脱焊现象,提高电池的成品率。
-
公开(公告)号:CN221961125U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323176402.0
申请日:2023-11-23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IPC: H01M50/244 , H01M10/613 , H01M10/65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外壳及电池。电池外壳包括:壳体;底板,底板与壳体连接,底板包括底面,底面设置有导热区,导热区朝远离壳体的方向设置有凸起部。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电池壳体的底面设置导热区,并在导热区朝远离壳体的方向设置有凸起部,在底面上覆盖导热胶时,导热胶会覆盖凸起部以及底面,相比未设置凸起部的壳体增大了导热胶的覆盖面积,从而增大了导热面积,使得电芯设置于电池壳体内部时电芯内部的热量能够较快地导出,保障了电芯的整体性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芯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902645B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211719944.5
申请日:2022-12-30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R31/367 , B60L58/12 , G06F30/20 , G06F119/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低温能量保持率计算方法、系统、电子设备,仿真得出时间与电池充放电电流的关系曲线;按照时间积分得到转化为热量的能量损耗值E1,确定动力电池SOC的使用上限值和使用下限值;计算未能放出的SOC值占总可用SOC区间的比例;计算得出未能放出损失掉的能量E2,得到计算低温汽车行驶工况下损失总能量;计算动力电池低温能量保持率。本发明解决了目前行业无动力电池低温能量保持率计算方法的问题,可在概念设计阶段计算得出动力电池低温能量保持率,及时进行方案优化,提前计算得出可达成的动力电池低温能量保持率,无需等待动力电池实物制造出来后再对电池实物进行低温能量保持率的测试。
-
公开(公告)号:CN115848174B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211439051.5
申请日:2022-11-17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辆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电池快速加热充电方法、系统、装置及电动车辆;本方案利用初始时刻的电池温度、SOC和电池的充电MAP来确定差异化的最优温度阈值的逻辑,以及加热充电退出阈值的计算方法,其包含了在线或离线加热充电温度寻优模型的建立、PTC特性等仿真关键参数的辨识获取方法;本方案可以有效改善低温下电池充电倍率低的问题,同时在加热过程中采用电流补偿策略,在电池具备充电能力后即可进入到加热充电阶段,并可将其5~10℃的阈值降低至‑20℃,基于充电初始时刻的离线计算或在线估算来制定不同初始温度、SOC的最优退出温度,从而缩短了加热时间,降低了能耗。
-
公开(公告)号:CN119284979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307953.2
申请日:2024-09-19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IPC: C01G53/44 , C01G53/502 , H01M4/525 , H01M4/505 , H01M4/131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的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含有锂源、三元前驱体和第一掺杂元素的混合体系进行一次烧结和粉碎;(b)将含有所述粉碎后的产物和包覆剂的混合体系进行二次烧结;(c)将含有所述二次烧结后的产物和第二掺杂元素的混合体系进行三次烧结,得到所述三元正极材料。所述的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方法简单,无需依赖于严苛的设备或条件,制备得到的三元正极材料具有高动力和高稳定性,在低温环境中能够表现出优异的低温充放电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987278B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210657588.2
申请日:2022-06-10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L53/80 , H01M50/244 , H01M50/249 , H01M50/26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可车端控制的电池快换装置和方法,可车端控制的电池快换装置包括电池端组件和车端组件,还包括驱动件和控制器,控制器与驱动件通讯连接,驱动件与车端组件的连杆连接实现对车端组件的自动驱动解锁和锁止电池端组件;车端组件包括锁体、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驱动件驱动第二连杆移动并带动第一连杆以使得锁体内的转动部来加解锁电池端组件的锁舌。本发明实现了电池包解锁和锁止的自动化控制,提高快换效率;解锁联动性好,效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15078863B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210551184.5
申请日:2022-05-20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R3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充电设备的故障诊断方法、装置和车辆。其中,该方法包括:响应于第一充电设备接收到目标对象发送的第一充电请求,获取目标对象的第一充电数据,其中,第一充电数据为第一充电设备为目标对象进行充电过程中所生成的数据;根据第一充电数据判断第一充电请求是否执行成功;响应于第一充电请求执行失败,且第二充电设备接收到目标对象发送的第二充电请求,根据目标对象的第二充电数据判断第二充电请求是否执行成功;响应于第二充电请求执行成功,确定第一充电设备存在故障。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充电设备进行故障诊断的准确率和诊断成本难以平衡的技术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