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转矩定向分配功能的电动差速器

    公开(公告)号:CN107061684A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710266607.8

    申请日:2017-04-21

    申请人: 吉林大学

    发明人: 王军年 杨斌

    IPC分类号: F16H48/08 F16H48/38 F16H37/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有转矩定向分配功能的电动差速器,包括:主驱动机构;锥齿轮差速器;TV控制驱动机构,用于输出控制动力;第一单排行星齿轮系,第一行星架与第一半轴同轴固定连接,第一齿圈与控制输出端连接,第一太阳由轴承支撑在第一半轴上;第二单排行星齿轮系,第二齿圈固定在驱动桥壳上,第二太阳轮与第一太阳轮固定连接;第二太阳轮由轴承支撑在第一半轴上;第三单排行星齿轮系,第三太阳轮与第一半轴固定连接,第三行星架与第二行星架固定连接,第三齿圈与差速器壳固定连接;其中,第二单排行星齿轮系与第一单排行星齿轮系具有相同的特征参数。本发明使得汽车的驱动转矩可以按照控制逻辑的控制需求定向的分配到左右两侧车轮。

    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传动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6838188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611262624.6

    申请日:2016-12-30

    IPC分类号: F16H37/08 F16H3/1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传动装置,包括双离合器、内输入轴、外输入轴、第一中间轴、第二中间轴和差速器总成。本发明在第一中间轴上空套三档从动齿轮轴,三档从动齿轮轴上设有一个与之不可相对转动的同步器装置,三档从动齿轮轴空套一个与内输入轴四档齿轮啮合的中间齿轮,中间齿轮通过同步器装置选择性地与三档从动齿轮轴连接,这种布置相对传统的六速双离合器变速器减少了变速器内齿轮副的数量,可以使用较少的齿轮副完成较多的档位及速比选择,缩短了变速器的轴向长度,更易于整车布置,减少了零件数目,节约了变速器成本,提高了系统可靠性。

    一种不会有动力中断的机动车传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867679A

    公开(公告)日:2014-06-18

    申请号:CN201210548155.X

    申请日:2012-12-17

    申请人: 钟燕 李承鑫

    发明人: 钟燕 李承鑫

    摘要: 为了解决AMT(Automatic?Manual?Transmission)在换挡时由于离合器分离而产生动力中断,本发明采用了将驱动源的动力一分为二的方案,即分别由不同的传递路线来传递动力。通过两条传递路线上的耦合单元(同步器、离合器)的交替动作,保证了在其中一路动力中断时,动力能通过另一路线上的齿轮、耦合单元的传递到车轮,保证了车辆车轮上的动力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车辆不会产生冲击。大大地提高换挡舒适性。由于两路传递路线均采用简单的斜齿轮、普通的同步器和普通的减震方案,该传动系统具有价格低、技术方案可靠、容易实现的特点。将大大拓展了AMT的应用范围。

    一种变速箱双拔叉换挡机构

    公开(公告)号:CN103671903A

    公开(公告)日:2014-03-26

    申请号:CN201310705419.2

    申请日:2013-12-19

    IPC分类号: F16H63/32 F16H59/0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速箱双拔叉换挡机构,属于采棉机传动系统领域。本发明的一种变速箱双拔叉换挡机构,包括差速器总成、拔叉轴、拔叉组、输入齿轮轴、第一齿轮组、第二齿轮组、拔叉夹板、变速箱箱体和固定套,所述的第一齿轮组通过啮合齿轮与差速器总成连接,所述的第二齿轮组与输入齿轮轴连接,所述的拔叉组包括两个拔叉,上述的两个拔叉分别配合连接在第一齿轮组和第二齿轮组上,所述的拔叉组与固定套一体成型,通过连接件固定在拔叉轴的一端,所述的拔叉轴的一另端连接有拔叉夹板。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装配,换挡效果好,安全快捷的换挡机构。

    多级变速器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287507B

    公开(公告)日:2014-02-19

    申请号:CN201110157350.5

    申请日:2011-06-13

    发明人: 增元浩

    IPC分类号: F16H37/08 F16H3/085 F16H3/44

    摘要: 本发明提供既能抑制轴长和轴数量增加又能够增加变速档数的多级变速器。多级变速器具备第一、第二输入轴(11、12)、第一、第二摩擦接合机构(C1、C2)、第一、第二中间轴(31、32)、第一、第二同步啮合机构(SM1、SM2)、差动机构(PG)和第三摩擦接合机构(C3)。差动机构的第一旋转元件(Ca)和第二旋转元件(Sa)分别与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连结。差动机构的第三旋转元件(Ri)与输出部件(6)连结。在输出部件轴支承第一齿轮组(G1)的从动齿轮(G1b)。在输出部件设有第三同步啮合机构(SM3),其将第一齿轮组的从动齿轮与输出部件连结,从而能由第一齿轮组进行第一输入轴与输出部件间的动力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