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多晶硅接触的自对准MOS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1621030A

    公开(公告)日:2010-01-06

    申请号:CN200810040290.7

    申请日:2008-07-02

    Inventor: 邱慈云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方法及其所得到的结构。所述方法包括为半导体衬底提供上覆介电层和形成多晶硅栅极层和上覆盖层。所述栅极层覆盖在所述介电层之上。所述方法还包括使所述多晶硅栅极层图案化,以形成栅极结构和局部互联结构。所述栅极结构和局部互联结构包括在它们之间限定的接触区域。所述栅极结构还包括所述上覆盖层。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栅极结构和局部互联结构上形成侧壁隔离物以及去除所述局部互联结构上的侧壁隔离物。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接触区域上形成接触多晶硅并将掺杂剂杂质注入所述接触多晶硅中。所述方法将所述掺杂剂杂质从所述接触多晶硅扩散到所述衬底的接触区域中以形成扩散结区。所述方法选择性地去除覆盖在所述栅极结构上的盖层。所述方法然后形成覆盖在所述栅极结构以及所述接触多晶硅表面上的硅化物层,由此所述侧壁隔离物将所述栅极结构上的硅化物层与所述接触多晶硅上的硅化物层隔离。

    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以及利用该方法获得的半导体器件

    公开(公告)号:CN101310378A

    公开(公告)日:2008-11-19

    申请号:CN200680042697.2

    申请日:2006-10-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具有衬底(11)和半导体主体(12)的半导体器件的方法,该半导体主体被提供了至少一个半导体元件(E),并包括单晶硅(1)区域,在该单晶硅区域的顶部,通过在单晶硅区域(1)上提供金属硅化物区域(3)和在金属硅化物区域(3)上提供低结晶度硅区域(4),来形成外延性硅区域(2),此后,通过加热将低结晶度硅区域(4)转化为具有高结晶度的外延性硅区域(2),在这个过程中,金属硅化物区域(3)从低结晶度硅区域(4)的底部被移动到外延性硅区域(2)的顶部。根据本发明,在金属硅化物区域(3)的水平面之上形成了具有开口(6)的绝缘层(5),在开口(6)中和绝缘层(5)的顶部沉积低结晶度硅区域(4),通过平面化工艺去除在绝缘层(5)顶部上的低结晶度硅区域(4)的部分(4A,4B),此后,形成外延性硅区域(2)。以这种方式,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外延性硅区域(2)(优选为纳米线),以自对准方式对其提供了金属硅化物接触(区域),其可以形成半导体元件(E)(例如晶体管)的一部分。

    具双层硅化物结构的半导体器件

    公开(公告)号:CN1034198C

    公开(公告)日:1997-03-05

    申请号:CN93106512.7

    申请日:1993-05-29

    Inventor: 白寿铉 崔珍奭

    Abstract: 一种具双层硅化物结构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在后续的热处理过程中均质地保持硅化钛表面以改进硅化钛在高温下的稳定性。双层硅化物是多晶硅上淀积硅化物形成温度为预定的第一温度的金属形成第一金属硅化物层,并淀积硅化物形成温度为低于第一温度的第二温度的金属形成第二金属硅化物层,从而大大改善了由硅化钛构成的传统半导体器件在后续的热处理过程中出现的不稳定性,避免了晶粒生长型性变形和凝聚等现象。

Patent Agency Ranking